搜 索
首页 > 经济科技 > 正文

广东汕头:升级城市软环境 助力华侨试验区(图)

2015年05月25日 09:25





  汕头近年来开展“千村整治”“绿满家园”“百河千沟万渠大整治”等专项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南方日报》/马卡 方淦明 张志华 摄)

  2014年以来,(广东)汕头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城市环境质量要求持续提升。今年,汕头将再次迎来“国家卫生城市”的复审检查,该市以此为抓手,正全体动员、全民参与,巩固发展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成果,展现城市魅力。除此之外,汕头近年在营商环境、社会管理、人才引进及鼓励创新等方面也频出亮点。

 

  动员全民参与支持巩固发展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是目前我(中)国衡量一个城市环境质量的最高荣誉,也是反映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美丽的滨海城市汕头,从1998年至今一直保持着“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今年将再次迎来国家和省的复审检查。“这块牌子很重要,是其它创建工作的‘敲门砖’,必须确保不能在我们手上丢了。”汕头市委书记陈茂辉的话掷地有声。“巩固发展国家卫生城市,事关政府的执政能力,事关部门的管理水平,事关汕头的发展大局。”汕头市市长郑人豪如是说。

  为了动员全民参与支持,汕头通过市领导电视讲话、致市民公开信和媒体重点报道,营造了良好氛围,同时,市领导带头深入到基层参与活动,全市干部群众巩固发展国家卫生城市的工作热情再一次被激发。目前,汕头要求各创卫责任单位要对照“国家卫生城市”2014版标准,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达标项目专项整改。

  汕头市提出“市容环境重在治‘脏’、交通秩序重在治‘乱’、生态环境重在坚‘守’、市政建设重在补‘缺’”的创建路径,在具体行动上开展“千村整治”“绿满家园”“美丽乡村、幸福村居”“百河千沟万渠大整治”等专项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重点问题。专项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如“千村整治”活动开展以来,不到3年时间新建公厕32座、垃圾转运站43座,增设和更换果皮箱5000多套,购置各种作业车辆78部。

  近年来,汕头市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并加强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区道路保洁时间维持在16小时以上,基本实现日常路面(街面、巷道)环境卫生保洁、居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的全覆盖。2014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公共场所是城市的客厅,是反映城市整体形象的重要元素。近年来,汕头加强了“六小行业”的卫生管理,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切实改善重点场所卫生环境;对公共场所的创卫工作推行网格化管理,先后形成了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机制、“六小行业”专项整治工作机制、公共场所办证引导机制、公共场所经营主体跟踪机制、工商卫生联动机制等长效机制。

  为了让“国家卫生城市”的城市荣誉和环境质量长久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汕头建章立制,确保创建不是“一阵风”。汕头市政府印发了《汕头市巩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方案》,市政府与各区和有关职能部门签订了《汕头市巩固发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工作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在巩固创卫成果工作中的责任。对责任不落实的地区和单位按照市纪委、市监察局《关于在全市创卫整改达标工作中实施责任追究的规定》《汕头市城市管理效能监督暂行办法》进行行政问责和责任追究。汕头各级各有关部门已把任务目标分解成可操作、能落实的工作方案,抓检查、抓推动、抓落实,迎检、创建工作推进到哪里,督查问责就跟到哪里。

  为加强群众监督和服务群众,汕头保持爱国卫生建议与投诉平台畅通,认真核实和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平台认真负责受理市民和社会各界对城市管理的咨询、投诉和建议。汕头市政府于2013年在12319热线的基础上,升级建设了汕头市政府12345热线统一话务平台,办理群众反映问题。近3年来,12319热线、12345热线共接听市民来电290040个,共办结286171宗,办结率达98.67%。

  在近期自查中,通过网络调查和随机访问,群众对汕头城市卫生状况满意率为93.5%。“我们要通过迎检和创建活动,来倒逼我们加强社会管理,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华侨试验区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汕头加快振兴发展。”陈茂辉说。

 

  创新事业呼唤创新人才投入2500万元奖励基金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才和科技是现代社会竞争力的核心,也被国务院列为建设华侨试验区的两项重要内容。因此试验区的设立既标志着汕头特区改革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也预示汕头人才和科技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事实的确如此,汕头市在人才引进方面投入重金,求贤若渴。去年11月,汕头市发布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1+10”人才政策》,决定重奖一批为汕头社会经济和人才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团队和机构。按照政策,当地共投入资金2500万元,其中1000万元用来奖励汕头市首届“优秀人才奖”获得者,1000万元用来配套列入省引进科技创新团队的两个项目,500万元注入市人才发展专项基金。

  用500万元重奖一个创新团队、花1000万元配套省级人才项目,如此“大手笔”在汕头均为首次。它向海内外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汕头呼唤人才、渴望人才、重视人才。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因素。

  此外,汕头还将建设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实施特殊政策,加大国外人才智力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并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经费资助。

 

  诺奖得主谢赫特曼加入担任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常务副校长

  除了努力吸纳外来人才之外,汕头市还抓紧筹建高等学校,提高自主培育人才的能力。今年4月,由汕头大学与世界知名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合作创办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筹)获得教育部批准,为汕头市的人才计划增添了重要一笔。

  据了解,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筹建工作得到了广东省和汕头市人民政府的全力支持,两级政府已同意拨款9亿元及623.45亩土地,支持学院的校园建设与学校初期营运。该学院将全面引进以色列理工学院优秀的学术系统、世界一流的学术标准和学科优势,致力于建设成为一所国际公认,集教育、科研和创新能力的高等学校,最终规模将达到5000人左右。

  师资方面,除了以色列理工学院派驻的优秀教师外,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筹)将按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标准在全球吸纳优质师资。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达尼埃尔·谢赫特曼教授将出任首任常务副校长。

  陈茂辉表示,人才战略对华侨试验区的建设至关重要,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培育创新土壤,激活创新资源,力争用10年的时间,把汕头打造成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业福地、全球潮籍英才集聚中心和粤东区域人才创新高地。

 

  推动商事制度改革调整行政审批事项412项

  好比“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良好宽松的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为了提升市场主体的数量和质量,汕头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扎实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让经济保持了良好的运行势头。

  去年5月商事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根据省实施“前置改后置审批登记改革”的有关规定,汕头市对涉及市场主体经营项目许可的108项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这些项目的申请人可直接申办营业执照。同时,汕头市还加大了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转移、下放”的力度,调整行政审批事项412项,改革调整比例达到63.29%。

  在改革的推动下,汕头市的社会投资活力得到有效的激发和释放,各项市场指标明显上升,全市的增资扩产势头强劲。据统计,仅2014年汕头市新登记企业就有4501户,注册资本达131.7亿元,分别增长34%和74%,市场主体总量突破21万户,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接下来的进一步改革中,汕头市还将结合华侨试验区的建设需要,加大“宽进”力度,完善配套设施。按照方案,当地将细化操作规程,在华侨试验区创新试行企业住所与经营场所相分离的登记模式,并加快制订出台《汕头市商事主体住所审批事项》,促进相关部门对涉及审批事项的住所进行有效监管。同时还要逐步推进商事登记电子化,探索引入数字证书技术,实现远程身份认证,并结合电子证照系统建设,研究试行电子营业执照,为商事制度改革提供信息化支撑。

 

  网上审批“一站式”“汕头政府在线”成优秀案例

  要办事,上“汕头政府在线”。这已经成为当地人们的共识。该系统集多项业务于一体,拆除了部门间的一道道“墙”,仅需指尖一点,阻隔变通途。

  近年来,汕头市把电子政务作为建设阳光法治政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以建设“汕头政府在线”网站为抓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网上审批、网上服务和网上办公。全市下辖7个区县的网上办事分厅在2013年12月就已正式建成。

  通过大厅的建设,汕头市构建起了“上连省厅、下达村居”的网上服务体系,变8小时政府为24小时服务的“全天候政府”,实现了让群众少跑路就能办好事、不求人就能办成事的目的。

  去年,汕头网上办事大厅进驻单位有44个,6区1县各分厅共有进驻事项2583个,累计办理业务3500件,接受网上咨询390多件,实现了省、市、区县三级网上办事大厅互联互通和数据对接,促进跨部门、跨区域业务协同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在并不长的时间内,汕头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汕头政府在线”项目作为优秀案例,入选国家电子政务理事会编撰的《地方电子政务十大应用丛书》,荣获“2012年度电子政务创新应用奖”和“地方最佳实践奖”;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汕头办事分厅“政务公开”栏目还获得了“2014政府网站精品栏目奖”等众多荣誉。(顾大炜 王俊峰 黄学佳 陈群)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