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海外华文媒体地方行:用“走心”故事讲述中国

2015年05月29日 09:41

  日前,由国务院侨办主办的“文化中国——2015海外华文媒体地方行”活动在全国多地陆续展开。辽黑行、皖闽行、云南行——在3条线路上,数十家海外华文媒体融入当地,用他们的所见所闻重温过往历史,书写时代变化,讲述中国故事。

  在行走中重拾历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受邀而来的海外华文媒体在不同线路上缅怀过去,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

  “文化中国——海外华文媒体辽黑行”代表团先后访问了沈阳、抚顺及哈尔滨等地。虽然此时东北大地的丁香正开得动人,然而在海外华媒记者们心中,70年前那段痛苦而残酷、艰辛却坚强的历史更令他们动容。“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在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遗址陈列馆、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5月晴空下,记者们感受着时空变换下的世易时移,不由深思感叹。

  《澳大利亚时报》社长张野在参观后以赋诗的方式表达心中情怀——“先辈无力难保家,吾侪有为望兴国”“伟哉英雄安重根,义薄云天世之魂”……虽然身处海外,海外华媒不忘自己华夏子孙的身份,他们的拳拳之心,一片赤诚。

  在云南,以“重走南侨机工之路”为主题的“文化中国——2015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也于同期热烈开展。海外华文媒体负责人以及国内中央媒体记者等共30余人前往滇缅公路、南侨机工抗日纪念碑、松山抗战遗址、国殇墓园等多地走访参观。

  “一寸山河一寸血”,美国《华府邮报》副总编于天竹在参观松山战役遗址后更体会到了这句诗词的分量。海外华媒记者们通过重走南侨机工路、重温抗战历史的方式,对云南有了全新认识。《捷华通讯》副主编王小璐表示,虽然数次到访云南,但她对滇西抗战的历史却知之甚少。这次旅程对她的心灵是一次洗礼和震撼,不能忘记这些曾经的卫国者。

  在交汇点感受巨变

  一路上,海外华媒记者们不仅重温着过往的难忘岁月,更在祖(籍)国各地感受着古老与现代的碰撞、日新月异的改变。

  在福建,以“聚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为主题的联合采访活动,吸引了包括美国《星岛日报》、加拿大《明报》在内的15个国家的21家海外华文媒体负责人,他们先后前往福州、平潭、泉州、厦门四地进行走访。

  第一次到福建的《欧洲时报》英文版主编严振羽表示,平潭和她想象中的海岛不太一样,建设得很好。大部分西欧华侨华人都是福建籍,他们对家乡一直保持关注。她相信,各种形式的媒体报道会让华侨华人们更清楚地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无论是古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试点,作为中西方文明交汇点的“鲤城”泉州无疑吸引了众多华文媒体的目光。日本中日新报社总编辑、社长刘成是泉州的老朋友,他表示,今后将重点宣传“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加深海外华侨华人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和了解,希望大家多到泉州走走。

  而在祖国另一端,辽黑行代表团一行则分别前往罕王集团、远大集团、正大集团等东北龙头企业,感受老牌东北制造业今日的蓬勃发展。到访安徽的代表团成员也先后参观了合肥高新区、中科大等地,感受安徽发展新面貌和独具特色的徽文化。

  在海外讲好故事

  海外华文媒体是沟通祖(籍)国与海外侨胞的桥梁和纽带,他们在海外华人圈中正担任着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角色。

  日前,在“首届海外华文新媒体高峰论坛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座谈会”上,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在致辞中表示,“海外华文媒体,具有融通中外的语言、文化和身份的优势,善于被当地受众理解、接受、乐见的方式去解读中华文化传播,解决中华文化传播本土化问题。他们的一些信息传播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的桥梁纽带作用应当进一步增强。”

  而此次“文化中国——2015海外华文媒体地方行”活动则为海外华媒提供了更多新角度、好素材,使其能够在未来更好地抒发中华情怀、呈现中国发展。

  “云南行”代表团中的澳大利亚《东方邮报》记者王有腾表示,重走南侨机工之路让他进一步体会到了华文媒体在报道中要“走心”的责任感。

  《北欧时报》社长何光星也认为,华文媒体是“民间的桥梁大使”,在面向华侨华人的同时亦面向住在国的读者,因此,要与当地媒体更多更好地交流。

  时常感受着中华大地变化的海外华媒,势必将在新机遇下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共同讲好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故事。(杨宁 何思琦)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