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首页 > 地方侨务 > 正文

侨都江门拟为华侨功绩立碑 让“义冢”保护升级

2015年11月23日 09:57





雄伟壮观的太平洋铁路路桥(资料图片)

  今年是大批华工参与建设美国第一条太平洋铁路的150周年,11月7日是华工参与建设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130周年。在铁路华工中,(广东江门)五邑华侨占了大部分,并且发挥了主要作用。

  9月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两次提到修建美国铁路华工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并称太平洋铁路为“旅美侨胞奋斗、进取、奉献精神的丰碑”。

  五邑华侨的历史功绩再一次受到各界关注,各地学者也纷纷建言献策。

  9月底至11月中旬,《江门日报》陆续推出了“魂归故里越洋路”和“金色的道钉——纪念五邑华工建设加拿大太平洋铁路130周年”系列报道,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侨网、光明网、南方网、金羊网、搜狐网、科学网、闽侨网等网站纷纷转载。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黄安年、香港东华三院档案及历史文化总主任史秀英、五邑大学暨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的梅伟强、谭金花副教授均为此建言献策。

  把无形的丰碑建成有形的丰碑

  北京师范大学黄安年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两次提到修建美国铁路华工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他在谈到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时说:“150年前,数以万计的中国工人同美国人民一起,铺设了横贯东西的美国太平洋铁路。”他在西雅图出席美国侨界欢迎招待会上发表讲话时说:“广大旅美侨胞顽强拼搏、艰苦创业,为美国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赢得了美国人民尊重。150年前,数以万计的华工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参与建设美国太平洋铁路,铺就了通往美国西部的战略大通道,成为旅美侨胞奋斗、进取、奉献精神的丰碑。”

  黄安年说:“据我了解,为了纪念这座丰碑,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华人华侨出资出力在美国和加拿大总共10来处竖立了纪念碑。今年10月17—24日,我在加拿大考察期间还参谒了在多伦多、温伯尼和温哥华的纪念碑。我多么希望在我国侨乡、在绝大多数铁路华工的祖籍地江门五邑地区修建纪念北美铁路华工的纪念碑。把无形的丰碑建成有形的丰碑。”

  今年4月,江门市提出了以“中国侨都”建设重点推进“十个一”工作,其中有一项就是指“一座纪念碑”,即计划以江门华侨在不同时期对历史发展的贡献为题材建设纪念碑。黄安年希望有关计划能够尽快得到实施,能够尽早见到纪念碑建设的启动。

  华侨义冢应该申报省级和国家级文保单位

  10月份,“魂归故里越洋路”系列报道刊出后,五邑大学暨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梅伟强两次来电话表示肯定和关心。他说:“这组报道非常好,对于华侨原籍归葬的过程复盘得很完整,也很及时”。在系列报道结束后,梅伟强又来电,认为应该继续做一篇深入报道,呼吁各方加强对华侨义冢的保护,争取华侨义冢申报省级和国家级文保单位。他认为这是“侨务强市”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黄安年教授认为,华侨义冢完全有条件申报省和国家级文保单位,有关各方面应积极着手做好相关的具体工作。他建议:第一,组织力量加强华侨先人墓地文化研究。华侨先人墓地既是我国文物遗产保护的领域,也是开展包括北美铁路华工研究在内的华侨先人研究的重要依托,还是大型广东华侨通史研究的基础工程之一。当务之急,需要对于江门五邑地区的华人先人墓地(不限于义冢)进行普查,对所有涉及华侨先人墓地及墓志铭逐一登记,对墓志铭逐一拓片,整理成册,并比照地方志、清代和民国时期野史笔记、口述史、家谱以及美国现已发现的华人墓地,开展华侨华人先人及其后人活动的跟踪研究,丰富学术成果。第二,加强维护和管理华侨先人墓地的力度。不仅要严格现有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原地保护华侨先人墓地,逐步改善墓地周边环境,建立华侨先人墓地遗址公园,辟为缅怀先人、教育后人的文化基地。

  (江门)市人大常委会华侨外事工委:正视存在问题提升保护级别

  2014年,江门市人大常委会华侨外事工委组织专家及相关人员,对华侨义冢进行了专项调研,并形成了专题报告。

  该报告认为,自我(江门)市发现华侨义冢后,在江门市、新会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华侨义冢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先后把黄坑和金牛山两处华侨义冢列为新会区和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划定规划保护范围。新会区政府还先后筹资10万元和53万元,异地重建和修葺其中两处华侨义冢。但面临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扩容建设,原来的偏辟之地渐成开发热土,先侨安息之地屡受惊扰。如黄坑华侨义冢是1993年择地重葬,规模最大的金牛山华侨义冢与新建大型住宅小区仅隔一条10余米宽土路。华侨义冢的保护利用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认识研究不到位

  

  问题

  江门五邑华侨义冢数量多,规模大,侨居国广,在国内是首屈一指,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如何认识其价值和意义,目前仍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华侨义冢是无人认领的遗骸孤魂,无保留价值。尤其是随着城区扩建,急需用地,而城区周边的华侨义冢不仅占地,还影响房地产开发,建议一平了之。但也有人认为华侨义冢是五邑先侨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是先侨对祖国、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是叶落归根的强烈愿望。保护好华侨义冢,不仅可以告慰先侨,亦可以昭示新生代的海外华侨华人,祖国、家乡是他们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才能使天下华人归心祖国。而在华侨历史研究中,国内华侨义冢研究基本处于空白,论文少,专著更不多。认识与研究的不够,华侨义冢的作用与意义鲜为人知,使保护工作上缺乏全面有力的理论支撑。

  保护措施不到位

  问题

  

  虽然新会区的金牛山、黄坑华侨义冢2008年9月已被列入江门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至今尚未出台工作方案、具体管理措施和保护办法。规划部门也仅仅是配合市文广新局编制《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却未有配套保护规划设计,“规划红线”范围落实不到位,保护标识不清,部分华侨义冢周边存在土地过度开发,抢建、临建现象严重,华侨义冢的“生存”空间岌岌可危。

  修缮及管理经费不到位

  问题

  三

  目前,华侨义冢的日常维护市、区两级没用专项经费预算和专人管理,经了解,除金牛山华侨义冢在近年修缮外,其他基本上是等到墓面风化残缺,山体滑坡、积水、人为或其它因素损毁严重时,有关部门才申请专款修缮。申请此项经费虽数额不多但亦颇为艰难。另外,市(区)外侨局、文广新局、城乡规划局、民政局等部门,及义冢所在地的镇(街)、村(居)委会,虽都有管理职责,但由于没有明确牵头负责单位或管理部门,对保护工作相互推诿。

  五条建议

  该报告还提出了加强对我市华侨义冢保护和研究的五项建议:

  迅速升级华侨义冢的保护级别。鉴于我市华侨义冢的独特性、真实性、完整性、规模性,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当下对华侨义冢采取原地保护措施,是根据《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和专家的意见,是对文物最好的保护方式,可以维持文物“原生态”面貌和文物的价值,避免迁移易地过程中的“保护性破坏”。建议政府将金牛山、黄坑海槐和阳江邑三处华侨义冢“捆绑”以江门市华侨义冢之名,申报为省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彰显其历史文化价值。

  迅速开展江门五邑华侨史及华侨义冢研究工作。江门华侨义冢可作为子课题,进行专项研究,并安排经费,力争一年结题。

  迅速开展全市华侨义冢调查工作。江门及三区四市的文物管理部门,要结合文物普查工作,同时开展华侨义冢调查。海外先侨遗骸归葬故里至少有万具以上,除有亲属认领外,五邑地区尤其是台山、开平等地,估计尚有未被发现的华侨义冢,应及时摸清情况,为妥善保护提供相关资料。对于新会发现的义冢群有些仍需进一步考证。

  尽快明确管理机构,确保义冢维护经费的落实。根据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规范的要求,属地政府应切实负起管理责任,明确管理机构,确定文物保护,落实工作经费。市、区政府应明确管理单位或部门职责,确保文物安全,规范管理。日常维护经费和管护人员费用应列入财政预算。较大宗修缮费用,可考虑从江门、新会两级慈善基金中安排。同时,规划部门应编制对华侨义冢长期保护规划,管理部门应尽快制定华侨义冢的具体管理方案,以确保先侨安息之地不受惊扰。

  择地建立五邑先侨纪念碑。在重大事件发生地、重要历史承载地、重要人物诞生地等,中国素有勒石立碑纪念之传统做法。国外亦是如此。为纪念华工,美国、加拿大多地修建了修筑铁路华工纪念碑。五邑籍华侨华人不仅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对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祖国和平统一和经济建设以及家乡的公益福利事业发展同样作出巨大的贡献。就改革开放以来,捐资赠物支持家乡公益福利事业发展达70多亿港元。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更加应当树碑立传,纪念和表彰他们对世界、对祖国和家乡所作出的贡献。

  五邑大学暨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谭金花:华侨义冢的价值应长远保存

  在我看来,华侨义冢的意义包括以下4个方面:

  传统文化的见证。见证百年前赴海外谋生的中国华侨极强的落叶归根的传统文化意识,大家对于死后的灵魂和骸骨能否回到家乡十分看重,因此海外华侨十分重视原籍安葬。

  慈善精神及其慈善网络的见证。海外华侨客死异乡的骸骨经过华人社区的安排、以及香港东华医院和各地会馆的帮忙回到家乡,未能被家人接回安葬者,则由乡下的慈善团体帮忙在义冢埋葬,让死者得以回乡安息。这个过程所反映的不单单是运输骸骨,更重要的是华人在骸骨运送过程中的跨国慈善网络。

  海外华侨生活的见证。骸骨被运送回国的过程实际上十分艰难,但是因为海外排华的关系,华侨极为担心无法落叶归根,更没有后代拜祭而成为孤魂野鬼。这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华侨在海外生活的艰辛。在一定程度上,长达将近一百年的排华政策对华侨输送骸骨回乡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华侨文化的见证。人们常常看到华侨衣锦还乡的荣耀,看到他们建造碉楼和庐等高楼以光宗耀祖,但是,世人未必很了解的是,因为有东华医院的慈善网络,那些客死他乡的骸骨和灵魂也回来了,连那些没有家属来签领的骸骨,也都由慈善团体就地埋葬,新会的金牛山义冢便是其中之一。唯有了解了这样的一段历史,才能更客观地理解侨乡大地的碉楼和庐别墅等辉煌建筑背后的心酸历史。

  华侨义冢的价值包括历史文化价值、遗产价值、社会价值三个方面。为了使华侨义冢的价值得到长远的保存,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金牛山、黄坑等义冢毕竟是坟场,宁静肃穆是其特征,也是对逝者的尊重。因此可以把这些地方开放成公园,种植大树;营造宁静的氛围十分重要,同时也是城市绿化的一部分,切忌大兴土木建广场和展览馆之类的大建筑,切忌大动干戈,哗众取宠,喧宾夺主,而应该保留这些地方原有的氛围,原有的植被和风水格局。

  2、在营造宁静氛围的同时,更要小心营造休憩和拜祭的空间,让到此瞻仰的游人可以有桌椅板凳等休憩的空间,有详细的说明板牌去介绍这里的历史,还有空间让游者去拜祭和表达追思之情。

  香港东华三院档案及历史文化总主任史秀英:先理解后传承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11月13日,天空飘着细雨。香港东华三院档案及历史文化总主任史秀英风尘仆仆,冒雨带领着东华三院属下学校的老师一行40多人到江门参观。他们的行程安排得非常紧凑,要在两天之内到华博馆、新会的金牛山义冢、开平的自力村碉楼、风采堂、百合墟等地。在午饭时间,她向记者讲述了有关情况和自己的观点:

  香港东华三院保存了19—20世纪东华协助华人原籍归葬的大量珍贵文献资料,在全世界仅此一家。东华保管好这一宝库,也是对社会的责任。

  华人传统上对死亡很尊重,从生到死,如何处理好最后的岁月,是完整华人史的重要一环。你们所报道的“魂归故里越洋路”专题很有意思,我全部打印下来了,虽然字很小,还是一个个字全部读完,这段历史很重要。

  2005年,为了出版东华三院135周年“益善行道”纪念专题文集,我们开始整理义庄档案,在大量的来往信件中,有不少提到了新会仁安方便医院、开平百合墟善堂,当时我们并不了解它们代表了什么,但非常想知道那是什么样的地方。

  我们希望档案资料能与当地的情况对接上。2007年适逢开平列入世界文化产,我们和学者及东华三院文物馆的义工一起过来开平考察,很幸运,我们在学者的帮助下,找到了新会华侨义冢和开平百合墟善堂,还有一位当时已80多岁的老人。他对我们说,他还记得自己11岁时看到插着香港东华医院旗子的民船运送华侨棺骨回乡。

  自从东华三院于2012年开始构思利用东华的历史作为德育课程的素材,我们每年都组织东华三院属下学校(18所中学、13所小学、2所特殊学校)的师生过来参观,至今已有近千人次。现在,我们把这个活动正式纳入了东华属校德育的德育课程的老师训练及学生延伸活动。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香港的学生并不太了解香港以及华人移民的历史,而华侨义冢和原籍归葬恰恰很好地说明了香港所发挥的重要中转枢纽作用及东华三院的慈善精神。首先要理解,然后才能传承。我们想让学生通过实地参观,知道历史,同时,学会关心别人、了解生死、领略中国文化、关注民族命运。

  我们去过美国,发现他们讲的历史只有一半,就是华人在美国的那一部分,还缺少中国内地和香港的部分。我们刚在美国洛衫机推出“怀善披远——香港东华三院与华人迁徙”展览,特别选拔了18名学生去美国,36名学生到内地,分头进行实地学习考察,然后回来做纪录片,并与同学们进行分享。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大家把全球华人的这段历史联系起来,拼成一个整体。

  新会的华侨义冢保护很不容易,这些年来我们见证金牛山义冢的保护成果,我们认为保护的理念和行动的普及会有一个过程,只要我们想做并且努力下去,就一定会有结果,就好像《一代宗师》电影里有一句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记者手记

  把华侨的故事讲好

  今年习近平主席访美时,对全世界讲好了中国的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支持中国。中国侨都作为中国侨乡的一个代表,应该受到启发,讲好华侨和侨乡的故事,一方面,让世界认识侨乡、支持侨乡;另一方面,也激发侨乡自信,让年轻一代传承华侨精神、建设美好家园。

  江门是中国侨都、中国第一侨乡,不仅因为它在海外的华人华侨人数众多,更因为由此走向世界的华侨,造就了许多堪称“第一”的业绩。五邑华侨作为主力参与修建北美铁路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以至于加拿大人都说,没有华工就没有今天的加拿大。

  五邑先侨所创下的业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既得到侨居国的高度认可,也得到我国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这是侨乡的光荣、侨乡的财富。但是很多侨乡人对这些历史并不十分了解。

  现在,我市推进“中国侨都”的品牌建设,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应该花大力气做好两件事,一是研究,二是教育。在研究方面,应增强具体性和针对性,争取时间对一些还在世的华侨后人进行访问,对生动的个体故事进行抢救式的发掘。

  在教育方面,要多讲有血有肉的事例,讲人物的命运。要让故事走进百姓生活,把它刻入建筑、标上地图,带入课堂,让人们对侨乡历史触手可及,可感可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香港东华三院每年组织学生进行实地体验,就是一个榜样。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江门有一座华侨纪念碑,它会成为侨乡的标志。(傅健)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