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首页 > 文化宣传 > 正文

“温馨之约”走进荷兰 再塑中荷文化交流纽带

2016年04月29日 15:22    来源:中国文化报





北荷兰省副省长范德胡克会见中方参会代表。(汪融 谢文 摄)


福州花车。(汪融 谢文 摄)


荷兰当地民众表演的狮子舞吸引游客驻足合影。(汪融 谢文 摄)

  近日,由中国驻荷兰大使馆,荷兰教育、文化与科学部,荷兰北荷兰省政府支持,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和荷兰文化遗产与市场研究院主办,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心、荷兰文化国际合作中心等联合承办的主题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的2016“温馨之约——中国荷兰文化传媒论坛”,在美丽的荷兰文化遗产之城哈勒姆市举办。

  荷兰教育、文化与科学部部长杰特·布斯马克(Jet Bussemaker)在论坛举办前夕会见了由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徐涟带队的中国媒体团一行,并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记者的联合采访。

(一)

  “温馨之约”系列论坛活动自2013年5月在瑞典首次举办以来,陆续在古巴、马耳他、荷兰、南非等国成功举办了系列论坛活动,逐渐形成和树立了这一高端思想对话活动的品牌特色和良好声誉。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继2015年4月首次在荷兰成功举办主题为“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温馨之约——中国荷兰文化传媒论坛”之后,今年再次在荷兰举办 “温馨之约——中国荷兰文化传媒论坛”,充分体现了中荷双方对该系列论坛活动的认可。荷兰具有“欧洲门户”之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3月对荷兰的国事访问,开启了双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描绘了中荷互利共赢的新蓝图。习近平主席在访问荷兰期间会见荷兰首相吕特时说,荷兰在面积和人口上是小国,其实具有大能量、大影响、大作用。

  “温馨之约”系列论坛活动作为中国与欧洲文化强国荷兰进行思想对话的文化平台,已经成为务实给力的中荷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温馨而有力的纽带,不但增进了荷兰主流社会对中国当代文化成果的深入了解,并增进了两国文化专业人士之间的友谊,而且提供了中国文化专业人士和媒体人士深入认知荷兰文化建设经验的有效途径,也翻开了中荷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崭新篇章。

  出席论坛并发表精彩致辞的中国驻荷兰大使馆临时代办陈日彪表示,温馨之约——中国荷兰文化传媒论坛的举办,是中荷文化交流的一次创新举措,它改变了原先中方单纯参与花车游行,单向展示中国文化的局面,在推动两国文化交流由单向的展示转变为双向的交流互动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活动影响大、效果好,有力塑造了中国国家形象。他希望以此为契机,促进两国文化遗产业界相关机构及媒体朋友,加强互访交流和实地考察,了解真实情况,提出真知灼见,为保护好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携手合作,共创双赢。

  哈勒姆市所在的北荷兰省副省长杰克·范德胡克在论坛致辞中说,希望这次论坛的举办,可以扩展北荷兰省与中国有关省市的联系与合作。他还用该省赞丹和哈伦车站两个文化遗产重新设计改造的案例,生动介绍了北荷兰省在活化利用文化遗产方面的成功经验和理念,认为首先必须充分认清文化遗产的身份和确立文化遗产是区域规划发展的根基。

  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徐涟在论坛上说,本次论坛聚焦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关注文化遗产如何实现自身的当代价值。这是一个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尤其对中国而言,在高速的经济发展中,常常不得不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当中艰难抉择。荷兰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其中对不可移动文物中的考古遗迹采用原始埋藏的办法,对于可移动文物,压缩藏品规模以创建更精粹的高品质国有收藏等等,都很有借鉴作用。

  荷兰文化遗产与市场研究院院长赫伯特·让·赫珀(HEIP)、荷兰文化国际合作中心中国项目主管莫妮卡·克娜朋,作为活动的具体组织运营机构代表,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场白。莫妮卡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国际部主任兼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心主任张小兰共同主持了论坛。

(二)

  此次在北荷兰省省府办公大楼内举办的“温馨之约”论坛,聚集了荷兰文化遗产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和相关权威机构的代表,中国、荷兰两国的发言专家贡献了高质量、高水准的发言,专家们进行了热烈的现场互动,在荷兰掀起了中荷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第一场振奋人心的头脑风暴。

  论坛上,中荷两国专业人士的主题发言精彩连连。北荷兰省副省长杰克·范德胡克关于遗产再造的发言内容,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张之平教授的主题演讲《世界屋脊上的人类文化遗产——西藏布达拉宫》,阿姆斯特丹艺术大学瑞华德学院里默·克努泊教授的主题演讲,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霞女士的《让凝固的文化遗产演绎优美的旋律》,荷兰斯塔德—格林市建筑师帕斯卡尔·瓦本的《林堡省法式修道院的重新设计及利用——以中国上海企业家陈亚贵购买的修道院并计划改造为中式疗养中心为例》,荷兰国家文化遗产修复中心主席鲍德温·德邦特的主题演讲,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贺艳的《数字遗产:让历史在当代重现生机》,荷兰“失联公司”(Missing-Link BV)首席执行官鲍德温·豪斯瓦德的主题演讲,中国福建省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主任杨勇的《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以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为例》等发言内容,激活了彼此思路,拓展了合作空间。

  范德胡克副省长认为,成功保护文化遗产会对一个地区产生不可估量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他认为,城市再开发中,个性最为重要,个性是地区开发的基础。对于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也要重新进行开发设计,政府要在市场效益不够的时候有所作为,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引导。

  张之平介绍了西藏布达拉宫维修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艰苦努力。她说,中国政府曾拨巨额专款,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对布达拉宫进行了两次整体抢险和保护维修工程。第一期抢险工程从1989年至1994年,第二期抢险和保护维修工程从1998年至2009年。无论工程规模还是经费数量,布达拉宫的保护工程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历史中绝无仅有,史无前例。自2002年开始实施布达拉宫第二期保护维修工程,坚持以不改变文物原状、尽可能保存文物真实性和一切历史信息、保存西藏地区传统材料和工艺技术为原则,提高了维修工程的科技含量,将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贯穿工程的始终。

  德邦特主席以圣扬斯大教堂(Sint Jan Cathedral)的维修为例,介绍了历经10年,投入5000万欧元对古教堂进行保护性复杂修复工程的指导原则和技术创新。这座地标性的罗马天主教教堂,是荷兰境内最高的天主教教堂。教堂始建于1220年,完工于1530年,其建筑风格为哥特式。

  参加本次论坛最年轻的中国学者贺艳,在论坛上介绍了其如何率领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专业团队,在过去6年的工作中,以圆明园遗址为对象,开展“科学研究—产品创造—产业拓展”的全链条创新,建立了文化与科技、专家与公众、事业与产业的创新融合平台,借助计算机三维技术,通过动画、虚拟现实等方式,解决遗址保护与重建的矛盾,并用数字保护和再现的形式,满足当代公众对遗产认知的需求。

  豪斯瓦德在发言中特别强调个性与形象之间必须有所区别,他认为,一个地区并不是只有一个个性,最重要的是你要选择哪一个个性塑造地区的形象,以及你希望去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修复古建筑的意图又究竟是什么。

  李霞、杨勇的发言则以河南殷墟、福州三坊七巷保护与开发为例,介绍了中国保护遗产的颇有启发意义的经验成果。

(三)

  论坛举办期间,荷兰北荷兰省副省长杰克·范德胡克、哈勒姆市副市长耶荣·范斯拜克分别会见了到荷兰参加“温馨之约——中国荷兰文化传媒论坛”活动的中国媒体、专家代表。

  负责哈勒姆城市和遗产工作的范斯拜克副市长向中国媒体、专家介绍了始建于1245年、比阿姆斯特丹市历史都古老的哈勒姆市,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方面的探索和经验,其数字化城市的目标,如何通过细分市民需求,使得政府文物保护政策取得市民的积极支持,如何执行既严格又灵活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定。

  事实上,整个哈勒姆市就是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案例和典范。荷兰文化遗产与市场研究院院长赫伯特·让·赫珀带领我们采访了哈勒姆的多处文化遗产建筑,详细介绍了其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做法和经验。令人惊讶的是,这些陈年的老建筑,古老不变的外表之内,竟然拥有非常舒适的现代生活设施和居住条件,新与旧的巧妙结合,不但使得老人们不愿离去,年轻人也同样不愿离去,就连家住阿姆斯特丹的赫珀先生本人,也非常想在退休之后来到哈勒姆的古建筑内居住。与一些为了开发旅游和进行展示的保护工作相比,哈勒姆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无疑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哈勒姆市也是一年一度的荷兰国际花车大巡游活动的终点城市。今年的国际花车大巡游活动依然是从风光旖旎的海滨城市诺德维克市启程,行走数十公里之后,抵达哈勒姆市收官。中国媒体记者对花车巡游的开幕仪式进行了现场报道,在浩浩荡荡、充满喜庆气氛的由17辆大型花车和30辆小型花车组成的巡游车队之中,中国福州的“丝路福舟”大型花车格外抢眼。

  参加“温馨之约”论坛活动的媒体记者,还参访了小孩堤坝原始风车村、梵高博物馆,采访了花车的制作过程。在弥漫着鲜花芳香的花车制作车间,记者们亲眼目睹了荷兰园艺师们将1500多万朵鲜花一朵一朵地插上每一辆花车,制作出各种惊艳的造型图案。园艺师们说,布置花车的工作技术含量不太高,但是所需要的巨大耐心,一定会让很多人望而生畏。

  耐心、细心,永远把每一个细节做到完美,是荷兰这个无处不充满精细之美和精美震撼的国家,此次留给我们最为难忘的印象。(汪融)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