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首页 > 文化宣传 > 正文

文学拉近中波两国人民距离 浇灌友谊之花(图)

2016年06月21日 10:22    来源:国际在线





左起:赵刚,易丽君,林洪亮,李怡楠。(被采访者提供)

  “翻了一遍又一遍,翻了一遍又一遍,就是希望把它翻好。”三十多年过去了,82岁的易丽君教授谈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波兰翻译《先人祭》第四部的时候,依然热情高涨。《先人祭》是波兰伟大诗人亚当•米次凯维奇的传世名作,在她看来,其中最富有文学价值的就是第四部。

  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在1968年1月,华沙民族剧院重新上演《先人祭》,轰动了华沙,场场座无虚席,随后,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其中也包括中国总理周恩来。据易丽君教授回忆,有一次周总理在一个会议上问,这个《先人祭》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但在场的大使谁也没读过这本书。当时周总理就说那应该翻出来看看。当时还非常年轻的易丽君就自告奋勇要求翻译《先人祭》。经过十年的翻译,《先人祭》终于得以出版,反响非常好,很快就销售一空,当时社科院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何其芳称这本书为第一只报春的燕子,称这本书“写得好,译得好,出得好”。

  林洪亮老先生既是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的研究员,更是一名响当当的翻译家,2000年和易丽君教授一起获得波兰总统颁发的“十字骑士勋章”。当年在华沙留学时,他对波兰现实主义文学赞誉有加。在他看来,波兰实现主义文学可以和欧美,特别是欧洲一些文学大国的文学相媲美,因为在这个时期,波兰出了不少享誉世界的作家,比如说显克维奇、普鲁斯、奥热什科娃、科诺普尼茨卡等。林洪亮先生翻译的《十字军骑士》第三版,在短短五年之内,被印刷了七次,而他于1983年翻译的波兰名著《你往何处去》二十年间推出了七版,应该说是东欧文学在中国出版次数最多的一本书。

  当波兰的《先人祭》、《十字军骑士》、《你往何处去》在中国广受欢迎的时候,《论语》及孔子思想在更早的时候就被不少波兰人所熟知。前波兰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赛尔维斯特•沙法什在回忆最初接触中国文化的时候,谈到他对《论语》的喜爱和认可。据他说,当时完全是机缘巧合让他碰到一本非常古老的《论语》,于是他开始阅读它,渐渐地被它吸引,不断地看下去。当时他就在想:为什么孔子和他的学生在2500多年前写的东西至今仍然适用。更让他感到惊奇的是,里面所讲的并不仅仅适用于中国近五千年的文明,适用于中国社会,甚至对整个社会,所有人类文明,所有民族,包括波兰民族来说,都是适用的。

  中国古老的哲学智慧对千里之外的波兰人也影响颇深。皮特•何达克是一名公司职员,他非常喜欢中国及中国文化。他还自发创办了一个名为“中国,我喜欢”的网站,并拥有大量和他志同道合的粉丝。在他眼中,最著名的中国经典作品是被誉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

赵刚院长为波兰前总统介绍波兰文学在中国的译著。(图由被采访者提供)

  随着波兰人对中国文化的关注日增,除了《论语》、《孙子兵法》外,在波兰的一些中学里开始出现中国文化的相关课程,中国人小时候背诵的唐诗也逐渐开始进入波兰青少年的视野中。安德烈•鲁轩勒在波兰最著名雅盖隆大学任教,同时曾经在北京生活执教五年的他还在波兰当地的中学教授中国文化文学课。据他观察,在波兰,越来越多的中学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开设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在他任教的中学,中学生们会接触到各种精选的中国文学作品,比如由列奥波德•斯塔夫翻译的李白的诗及其他中国古代文学经典。

  在汉语专业的波兰学生眼中,中国文学绝对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的那些经典作品,华沙大学汉学系主任玛格丽特•雷丽嘉表示,她的学生喜欢的中国文学作品都各不相同,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感兴趣,但也有少数喜欢中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作品,比如说萧红,也有不少人喜欢王朔的作品。

  中国文学作品的浩瀚让波兰人很难抉择,而享誉欧洲的波兰文学作品也为很多中国专家称道。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院长赵刚从事波兰语言文学教育多年,在他眼中,《塔杜施先生》堪称波兰文学的经典,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除此之外,波兰当代文学作品也越来越受到中国读者的关注。赵刚院长本身也是一名优秀的翻译家,他曾翻译过波兰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作品,这位享誉世界的科幻作家还并不为中国人所熟知。在他看来,莱姆的作品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不仅仅可以被认为是科幻小说,也可以是心理小说、爱情小说、惊险小说,甚至是哲学小说。

  在中国译者辛勤努力下,目前越来越多的波兰现当代文学被介绍到中国。这其中,“蓝色东欧”可以说功不可没。“蓝色东欧”译丛是一套囊括东欧近百部经典文学作品的大型引进版文学丛书。由广东花城出版社历时三年筹划,将历时十年陆续推出,目前已被纳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201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该丛书涵盖东欧所有国家,包括各种文学种类,如诗歌、散文、小说、传纪、书信等。《花城》杂志执行主编朱燕玲是“蓝色东欧”译丛的策划人,她说之所以将该系列命名为“蓝色东欧”,就是强调这些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蓝色东欧”的主编由中国著名外国文学刊物《世界文学》的副主编高兴担任,他在谈及选择东欧作家的时候表示,如果说前几年,中国曾经出现过一阵小小的捷克文学热的话,那么,现在已经出现了一股波兰文学热。他举例说,前几年出过的一本《辛波丝卡诗选:万物静默如谜》,发行量居然超过十万册,这对出版社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然后,他们紧接着又出了一本她的《我曾这样寂寞生活》。通过这件事,他们发现原以为诗歌是没有盈利的,现在看来,好的诗歌还是能够拥有读者。

  越来越多的波兰文学开始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而波兰读者却没有那么幸运。这一点,作为教师的安德烈•鲁轩勒深有体会。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波兰开始出版一些莫言的译著,但其他的现当代作家的作品,特别是适合青少年的文学作品仍旧非常少。他表示,除了经典文学外,年轻人在寻找对他们更有吸引力的中国当代作品,韩寒的作品或许更适合青少年来阅读,对于那些只有17-19岁的人来说,莫言的作品对他们来说较难理解。波兰的年轻人更想看到的是中国人当下的生活,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的年轻人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去年9月,赛尔维斯特•沙法什编译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波兰语编译版《创新中国》在波兰发行,反响很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北京外文出版社的建议下,预计今年十月,将出版由他翻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全译本。但他谈到中国文学在波兰的出版现状时,他认为目前中国文学在波兰的数量是完全不够的,双方必须加强合作,来改善这样的局面,他特别强调,如果人们因为不了解中国文学,就不足以了解中华民族,也无法了解中国的政治体制。他非常希望能够加强中波两国作家、文学家及作品翻译方面的合作。

  当前,中国文学在波兰的传播还十分有限。不仅仅是中国当代文学在波兰难寻踪迹,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也只有《西游记》有波兰语的全译本,而《三国演义》则仅仅是节译,《水浒传》和《红楼梦》完全没有波兰语版。赵刚教授认为加强中波双方的合作是一个很好的思路,这也是中国现在积极倡导积极支持的一种模式。他希望,将来可以让中国的译者跟波兰的汉学家共同对一些作品进行翻译,希望通过这样的合作,将更多的中国作品呈现给波兰读者。

  在“新丝绸之路”亚欧大陆物流通道中,波兰同样是必经之地,故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波兰丝绸之路文化基金会副会长热曼奈克觉得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倡议对文化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文化交流,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更好地理解和更好地合作。不少人更是因为与中国或波兰的文学结缘,从此走上了推广两国文化文学的道路。易丽君老师回顾一生,译作等身,她笑着说道,“说老实话,我这一辈子就埋在波兰文学里去了,我喜欢波兰文学,喜欢波兰人的性格,喜欢波兰,这个感情就是文学培养的。”(吴俣)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