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首页 > 华教资讯 > 正文

河源教师的印尼支教行:华文教育不只是学写汉字

2016年07月14日 11:25    来源:河源乡情报





2016年在印尼泗水总领事迎春春节招待会上,张立(左)作画赠给总领事于红。

  从印尼回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源城区啸仙中学张立老师仍旧难忘印度尼西亚的山山水水,以及那些倾尽一生传承中华文化的海外华人。2015年,国家侨务办公室在广东省公办学校挑选一批优秀老师赴印度尼西亚华文学校支教,张立凭借优异的成绩通过选拔,成为支教队员中的一员,也是我市唯一一位赴印尼支教的教师。

  向往印尼的教育方式

  2015年,初到印度尼西亚的张立被那里的自然景观所吸引,湛蓝的天空、宁静的海水、雄伟的活火山、古朴的建筑,仿佛世外桃源一般。但是当地炎热的天气和风土人情,着实让张立好一阵子才适应过来。

  “每天都是35℃左右的高温,我在那里仿佛度过几个夏天了。”皮肤已被晒成小麦色的张立调侃说。

  一个星期26节课,每天吃辣炸食物,坚持了三个星期之后张立喉咙开始沙哑。即便如此,他依然要教学生美术、朗诵、中文、唱歌等多种课程。

  在张立的支教历程中,有许多因为嗓子沙哑而发生的温馨故事。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有次喉咙沙哑得厉害,但他还是坚持上课,忽然有个学生对他说,“老师,我们不上课,玩游戏吧?”张立感到疑惑与诧异,在国内学校的学生是不敢向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的。他得知学生是担心他嗓子状况才让他不上课时,心中感到一阵温馨。“第二天学生还从家里拿了药给我服用。”张立笑笑说。

  在采访过程中,张立手上拿着一本印尼学生毕业纪念册,相册中展示了学生、教师甚至是学校清洁工的精神面貌。在相册中,“爱心、公正、感恩、律己、环保、责任、自信”等等字眼出现在眼前,张立此时激动地跟记者说,“这就是他们的教育,无关成绩,无关升学。”

  当谈到印尼的教育方式时,他表示与中国是完全不同的,言语中多少包含着对那种教学方式的向往。“上午8点上课,中午没有午休,但12点过后都是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如何自救、唱歌、舞蹈等各种安全教育和才艺学习。

  华文教育不是简单地学写汉字

  “华人在当地有很多企业,做贸易的非常多,懂中文的话在就业方面就占有很大优势。”张立介绍说。当然,这也与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在世界上越来越大有很大关系,“华文在当地虽然是第二外语,但并不是国考的考试科目,因此这些华文学校大多是私立的,很多学生都想去新加坡、台湾等地上大学,因此,一口流利的中文是必须的。”

  在教学的一年中,张立除了正常授课,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他都会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述节日的来龙去脉,还将中国传统带入手工课,端午节前夕教孩子们包粽子;过年时教孩子们扎灯笼;中秋节时教孩子们做月饼……张立说,在印尼的华人有些还会庆祝中国的节日,但不会跟孩子讲述太多的历史文化,有的混血家庭渐渐将节日淡忘了。

  有意识地展示中国人的思想和现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等也是张立在支教的日子里一直在实践的理念。

  “印尼本地的中文老师讲课时只是单纯地教学生古诗怎么读,汉字怎么写,却忽略了这些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历史渊源。”在张立看来,这样的教育算不上是真正的华文教育,只能算得上简单地学习汉字。“传播传统文化的思想比教学生一个汉字,一篇课文要重要。所以这就是中国老师外出支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张立坚定地说。

  异国他乡的五星红旗特别美

  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小的摩擦。“我觉得最大的差异就是每次祷告、升旗都要拉上我,我能理解他们的做法,但是他们忽略了我是一名中国人。”在张立心中虽然不能对他们的国旗行中国礼,但是他会尊重一个国家的习俗。

  2015年春节,张立并没能回到家乡过年,但却意外地收到中国理事馆的活动邀请函。那一刻张立内心是温暖的,是沸腾的。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和国家之间能有这么近的距离,我就觉得我的身后还有一个国家在支持着我。当我真正一个人在外面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一个国家对一个公民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张立带着沙哑的声音激动地说。

  或许五星红旗在自家门口迎风飘扬时,不会发现她的美,只有在异国他乡,才能理解她的亲切和美丽。(谢思思 刘婷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