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利用华侨资源 青田县“引侨治水”模式全面推进

2016年10月27日 08:57    来源:海外网

  海外网10月26日电 青田县现有33万华侨遍布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省委、省政府作出“五水共治”重大决策部署以来,青田县立足华侨独特资源优势,通过发挥侨界委员、侨领的作用,引导华侨积极参与家乡治水,开启“引侨治水”模式全面化。

  创载体、建机制,内联外引凝“侨心”

  一是创新活动载体,激发治水热情。搭建“侨牵母亲河·百千万清河”载体,开展“千名华侨共治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等“治水走亲”活动,组织33个侨团与“母亲河”结对,广泛发动华侨参与“五水共治”。同时,引导海外华侨动员在青侨属、侨眷响应治水工作,如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侨团联合发出《致家乡父老的一封信》,呼吁家乡父老珍惜自然资源,共同维护和恢复家乡良好生态环境。二是拓宽宣传渠道,提升治水氛围。邀请侨界委员、侨领、知名人士担任“五水共治”宣传员,通过华侨现身说法、言传身教,打响“五水共治”工作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意大利《新华联合时报》、西班牙《联合时报》、葡萄牙《葡华报》等重要华文媒体开辟专栏,大力宣传“五水共治”的重要意义、举措和实施情况。三是建立沟通机制,畅通治水信息。出台关于《华侨参与“五水共治”实施意见》,建立完善华侨参与“五水共治”工作联席会议、领导联系结对和定期督查通报等制度,畅通政府、华侨、侨团三方信息沟通渠道,让海外华侨及时了解家乡“五水共治”工作进展情况。

  抓职能、汇才智,多措并施聚“侨力”

  一是深化职责促落实。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建立“华侨顾问团”制度,聘任159名华侨担任“河库长”。探索建立“在线治水”模式,在国外的华侨“河库长”,可聘请国内的代理“河库长”,通过QQ、微信、电话、邮件等形式,让华侨“河库长”实时监控治水进展情况,进一步落实“河库长”职责。二是集思广益共推进。充分发挥华人专家先进的环保理念和经验,组织侨界委员、特邀委员积极参与“五水共治”全过程,通过提案、调研、视察等履职平台,就国外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河道清洁等方面进行交流,为推进“五水共治”献计出力。三是强化监督求实效。发挥侨界优势,开展“三级政协联动、万名委员同行、助推五水共治”专项集体民主监督工作,认真组织省、市、县三级委员建立监督组,带领和发动广大侨界委员积极履行政协职能,开展有效民主监督。截至目前,先后共组织华侨委员开展督促检查32次,收集“五水共治”相关问题建议53个,其中49个问题建议得到妥善解决,处置率达92%。

  搭平台、优服务,借力而为引“侨资”

  一是搭建平台“促”。开展“侨牵母亲河、华侨治水爱心365”、“一元计划”等系列治水捐款活动,发挥侨界委员的带头作用,引导促进华侨积极助力家乡治水热情,充实治水经费。截至目前,共有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85名港澳台海外代表委员、特邀委员向“五水共治”工作捐款110余万元,带动华侨、侨眷参与捐款捐物1200万元。二是倾斜政策“引”。整合侨联、公安局外事科等9个涉侨部门建立“5+4”联席会议制度,处理涉侨工作难点,出台爱侨护侨、财税优惠等系列政策,在财政、融资、用地、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侨商扶持和倾斜,解决华侨回乡建房、出国务工、华侨子女升学、侨资龙头企业用地指标等难题。三是优化服务“招”。结合浙商回归工程,全面梳理全县范围内“五水共治”工程项目,建立“侨牵母亲河・百千万清河”项目数据库。根据侨商投资意愿,鼓励和引导华侨资本参与发展生态产业、重大水利和治污项目建设。如引导华侨委员朱素蓓,回乡投资生态农业项目,引进丽水市首套先进沼液浓缩设备,解决了畜禽粪便污染环境的问题。据统计,自2014年以来,我县华侨投资水利建设项目130余个,投入侨资15.8亿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