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首页 > 地方侨务 > 正文

汇聚八方侨力 江门为新时代新征程贡献华侨力量

2021年01月27日 16:05    来源:羊城晚报

  中国第一侨乡 汇聚八方侨力 江门为新时代新征程贡献华侨力量

  文/ 陈卓栋 彭纪宁 谭耀广

  银信档案保护、活化及利用取得新成果,侨乡特色建筑再现华侨生活风貌,侨界品牌活动凝聚全球华人赤子之心…… 体味华侨文化,请到中国第一侨乡:江门市。据了解,近年来,江门紧紧围绕新时代侨务工作要求,结合自身特色的华侨文化底蕴,逐步打造出大湾区内全球华侨华人文化交流的“重镇”,吸引大量海外游子前来感受乡愁、寻根访祖、传承中华文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贡献华侨力量。

  据悉,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江门一直以侨为媒,引全球华人之力,集腋成裘支持祖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为江门侨务工作制定出一个明确目标。海内外五邑乡亲再度聚焦五邑热土,共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之盛举。

  乘势而为,江门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基础,推进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的建设。在中央、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多元文化交流创新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海洋文化体验与交流基地等重要项目——构成了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大框架。据了解,集各方之力而成的《江门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方案》,目前已经被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审议通过,整个交流合作平台的顶层设计业已成型。

  新时期侨务工作主线首重“根、魂、梦”。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的框架之内,标志“民族之根”的开平碉楼、“文化之魂”的五邑银信以及“复兴之梦”的“少年中国说”“世青会”等自创品牌活动,成了框架内不可或缺的“梁柱”。据了解,以上述独具五邑华侨文化特色为主要“基因”,江门演化出了新时代的五邑华侨新生态。

  驿寄尺素 传扬家国侨情

  人在海外、心怀家国,百年来沟通海外的银信,写尽了五邑华侨群体的家国情怀。近年来江门市加强保护、活化、利用五邑银信,让尺素絮语中蕴含的爱国爱乡之情得以传承。

  银信是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2013年侨批档案申遗成功,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五邑银信根植民间,所记之事虽显琐碎,但却从微末中渗透出浓厚的家国情怀。其中或心系故土之发展,询问新宁铁路建设之详情;或随信寄出钱币,资助家乡老幼亲朋;或忆述中华儿女出洋国外谋生打拼的艰辛;或记录海外华侨慷慨解囊购买国难债券的爱国热情……种种情怀不一而足。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主任、教授张国雄形容,每一封银信和侨批都是稀缺的、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造也不可替代,“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

  五邑银信的保护也发轫于民间。“一次偶然机会,看到一批侨批,儿时记忆涌上心头,便开始收藏侨批。”江门本土银信收藏家罗达全的曾祖父和外曾祖父都是海外华侨。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侨乡,了解历史,罗达全也曾毫不犹豫地向国家捐赠银信藏品,其收藏的银信,有5件被选入“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世界记忆类遗产文本。

  截至目前的不完整统计,江门市现存侨批档案5万多件,包括书信、票据、记账簿、年结簿等,现存最早的侨批也出自江门。为活化这一华侨文化瑰宝,江门市委宣传部切实加强顶层设计,召开五邑银信(侨批)保护活化研讨会,成立“侨批文化保护活化研究中心”,出台《江门市侨批保护活化工作方案》,设计开发文创产品,投拍侨批主题纪录片、微电影,全方位推动侨批保护活化利用工作。

  1月15日在江门市博物馆开幕的“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银信(侨批)专题展”上,展出了博物馆馆藏文物史料实物170件套,其中五邑银信120封,大部分为首次对外展出,让尘封已久的记忆重新焕发光彩。

  “江门银信侨批保护走在全省前列。”广东华侨博物馆副馆长陈宣中认为,江门有关银信研究成果数量多、质量高,对银信进行专业化、规范化保护,发动民间力量参与银信保护蔚然成风。

  去年12月,60名参加侨批文化与华侨精神研讨会的国内华侨华人研究专家学者,走进江门的海口埠银信博物馆。让学者们惊喜的是,馆内除了有大批银信实物展示外,还陈列着不少银信文创产品供游客购买。这批文创产品包括以银信形象为蓝本设计的明信片、笔记本、帆布袋、陶瓷杯等,还有一些普及银信知识、讲述银信故事的书籍。不少学者一进博物馆,就被这批文创产品吸引,有的拿起明信片等物件端详,有的挑出书籍阅读,他们都纷纷赞扬这批文创产品包装设计做得好。

  据了解,在利用银信文化创作文创产品方面,江门各地博物馆的文创部门都做出了很多尝试。如江门开平市博物馆在馆内利用银信元素设计出冲天“云柱”,并将23件(套)馆藏银信进行IP授权,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开发文创产品。该馆馆长李少珍说:“银信并非静默无声,它们完全可以动起来,‘活’起来,走到市民身边。”

  去年11月举行的江门五邑银信保护活化研讨会上,各方专家“头脑风暴”,一致同意要重视保护、活化、运营等手段。

  五邑银信至今仍有大批散落民间,保护、抢救这批文化瑰宝为当务之急。对于这批珍贵的岭南“敦煌文书”除了尽快搜集外,专家们还提倡通过学术手段,以文档整理、修复、文档分析研究等,整理出成数字化银信档案,让银信蕴含的宝贵无形财产通过数据方式保存。

  银信故事引人入胜,其中蕴含着数不胜数的中华历史、文化精华,是银信的“灵魂”。要活化及运用好这珍贵的“灵魂”,讲好故事、传播故事等能力不可或缺。不少专家就提议应运用短视频平台等手段,让新一代的“段子手”讲出古老的银信传说,让银信跃出纸面,进入屏幕,借助可视化之力,入脑入心。

  据了解,未来,江门将进一步通过政府部门、学术界和民间三方形成合力,做好“侨”文章,讲好江门侨批故事,用侨批架起文化桥梁,唤起海外华侨华人的家族记忆,增进文化认同,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

[1] [2] [下一页]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