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首页 > 地方侨务 > 正文

江门:文明创建无止境 接力奋进开新局

2021年05月21日 15:56    来源:南方日报

  成功守住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以“永远在路上”的状态行稳致远

  江门:文明创建无止境 接力奋进开新局

  仲夏伊始,侨乡大地生机勃勃,火红的凤凰花竞相盛放,一条喜讯悄然而至——江门顺利通过中央文明办复查考核,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一时间,市民群众纷纷“点赞”祝福:“作为江门人,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很自豪”“全国文明城市,江门实至名归”“城市干净美丽,市民素质越来越高”……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百姓热切关注,彰显江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自2011年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以来,江门“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始终坚持从大处着眼、细微处落笔,孜孜以求、不断进取。

  去年(2020年)11月,江门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力度前所未有、群众参与热情前所未有、工作成效前所未有,全面推动了文明创建迈向更高层次。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江门的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补齐了一些短板,还创新许多举措,工作成效得到中央文明办和省文明办的肯定。

  文明创建无止境。日前召开的江门市委常委会会议明确提出,以“永远在路上”状态,始终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抓紧抓实,抓住重点,精细城市“里子”,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推动文明创建常态化,构建长效机制,让文明创建工作行稳致远。

  思想与行动

  480万侨乡百姓共赴文明之约

  5月的江门骄阳似火,蓬江区胜利路与白沙大道十字路口人潮涌动,秩序井然。

  作为江门城区最繁忙的十字路口之一,在这里,每时每刻都能捕捉到文明礼让的和谐画面:走近路口,骑自行车的初中生,送外卖的小哥,纷纷下车推行,与行人一起有序通过。前方不远处,是一个未设红绿灯的路口,远处驶来的车辆总会提前减速,停车让行,不时收到行人微笑致意。

  深入江门的大街小巷,类似的文明新风尚随处可见:“公共场所不喧哗”“垃圾分类放进桶”“拍照就餐主动排队”……市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是观察城市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而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

  自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品质提升工程以来,江门有力凝聚起侨乡人民的思想共识,牢固树立了坚定的信念。

  去年(2020年)12月22日,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品质提升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应武要求,要干在一线,支援一线,拼在一线,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市委常委会集中学习中央和省文明办对江门市文明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思想转变引领文明城市品质提升工作取得实效。

  思想认识的提升,塑造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自动自觉。480万侨乡百姓共赴文明之约,线上线下多渠道融合传播文明创建的理念、知识,提高创建文明城市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让文明融入居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去年12月,江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牵头策划、集思广益后推出“文明之歌大家唱”传唱活动,先后吸引超200个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参与传唱《文明在哪里》并拍摄多部MV,在全社会持续掀起宣传文明的影音盛宴。

  当《文明在哪里》响彻街头巷尾时,一场全民接力的文明传递行动正火热开展:江门3000多名快递和外卖小哥化身“文明使者”,为群众送上玫瑰花,邀请群众共同传递文明;党员干部走出机关,走进社区,走访入户,传递文明;祖籍江门的10多位海内外明星则纷纷录制视频,为家乡加油鼓劲,让文明刷屏。

  过去半年多,江门累计开展“共建文明城市 共享品质生活”等主题宣传活动超800场次,通过一系列立体化、交叉式、常态性的宣传实践活动不断散发出正能量,凝聚起党员干部、社区志愿者、快递和外卖小哥、海内外明星、侨胞和港澳乡亲合力,使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入社区、入楼栋、入家庭、入单位,实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面子”与“里子”

  文明创建惠及百姓生活

  文明城市创建关系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城区农贸市场到老旧小区,再到城市公园、公厕……江门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文明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的同时,群众的幸福生活被逐个点亮。

  每天夜幕降临,蓬江区启明里人潮涌动,巷内一座两层独栋公厕格外引人注目,古朴的琉璃瓦窗花和周边老城区相得益彰,手部烘干机、自动感应冲水系统、第三卫生间、母婴室等人性化设施一应俱全。

  “启明里公厕已有60年历史,以前又破又脏。”附近石湾社区居民吴晓梅说,现在经过改造,既干净又有专人维护,“再也不用为找厕所着急了”。

  小厕所关系大民生,更凸显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近三年,江门大力推进公厕建设,全市共完成新建、改造城市公厕254座(新建47座,改造207座)。同时,积极倡导市民文明如厕,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展现“厕所革命”的内涵,培育和提升公众的文明如厕意识。

  城市公厕为群众带来便利,农贸市场则直接影响群众生活质量。

  去年11月以来,江门大力推进农贸市场综合整治,着力解决农贸市场及周边“脏乱差”现象,全力提升农贸市场管理品质。截至今年3月,市区129个农贸市场全部落实了规范管理的系列制度,完成升级改造的38个市场基本接近超市化水平。

  公园是一座城市的精神符号、文化沉淀和生活梦想。去年以来,江门着力升级打造绿化美化亮化景观精品,大力推进“拆围透绿”、还“绿”于民,新建(改造)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城市公园等各类公园178个,将文明理念和生活乐趣装进公园,悄然提升城市文明品质,实现出门见绿、移步入园,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文明建设的成果。

  提升文明城市品质,既要擦亮“面子”,更要精细“里子”。去年,江门将老旧小区改造列入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共计推进50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超4万户。大力整治街面和背街小巷的“牛皮癣”,共清理“牛皮癣”28.3万处,责令当事人整改511宗,立案查处117宗。同时对三区102个城乡接合部、13个圩镇、171条主次干道建立清单,强化环卫一体化服务企业及镇域保洁单位主体责任,“定人、定岗”落实保洁和垃圾清运。

  如今,徜徉在江门市城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环境干净整洁;社区院落、广场空地惠民便民;公园里、街角旁林木葱郁,繁花似锦……“老大难”问题解决了,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改变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育德社区居民李柳感叹道,城市越变越美,社区也越来越靓,有了舒适的环境,“大家更喜欢下楼遛弯,也更自觉维护社区环境了”。

  当下与未来

  常态化推动文明创建行稳致远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江门之所以能守住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关键在于用制度保障文明创建工作行稳致远。

  其中,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常态化制度是基础。一方面,探索建立健全创建工作常态化组织领导机制、常态化督导机制、常态化工作机制,确保创建工作不松懈、力度不减、步子不停。另一方面,开创性地建立部门单位与社区结对共建机制,推动151个部门单位结对社区(城中村),共同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让创建成果持续惠民利民。

  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市民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久久为功的过程。今年5月1日,江门市首部规范和约束个人行为、提升城市整体文明程度的地方性法规——《江门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实施,以立法形式对文明行为进行激励,将不文明行为纳入惩戒体系并曝光通报。

  有了好制度,关键还要抓落实。为进一步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向更高水平、更高品质迈进,江门探索建立一系列督导、考核、曝光、问责长效机制,如修改完善《江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红黑榜”实施方案》等督导问责机制,从严从细从实推动文明创建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开展,进一步推动文明理念深深融入市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把以文明为底色的江门画卷越绘越美。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既要抓城区,也要抓乡镇和村(居),补齐短板,推动全域创建、全域文明。

  近年来,江门坚持一体发力、一体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市、县(区)、镇、村四级同步发力,推动创建知晓率、覆盖面和文明程度同步跃升,让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惠及更多侨乡百姓。

  如今,从城市到乡村,百姓家门口干净整洁,文明氛围浓厚,生活多姿多彩。步入村庄,文明气息扑面而来。干净宽阔的村道上,村民的欢笑声不绝于耳,门口大多挂着“卫生户”和“文明户”两块牌子。回归城市,一条条街巷、一个个小区、一家家菜市场……都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主战场。

  文明创建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站在新起点上,江门将进一步振奋精神、乘势而上,“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创建为民、全域创建、常态长效,加快补齐短板,致力打造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续写新时代的城市新辉煌。

  撰文:任龙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