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首页 > 海外乡情 > 正文

前方有动物出没,华侨华人请注意!

2021年06月09日 07:54    来源:中国侨网

  中国侨网 6月9日电 题:前方有动物出没,华侨华人请注意!

  最近,日本福冈市东区、市中心天神繁华街等地出现了猴子。为了市民的安全,福冈市政府提醒大家“绝对不要和猴子对视,也不要接近”。

  或许你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猴子会出现在市区?

  其实,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动物在居住区“出没,有的“杀伤力”还真不小……

  在美国华人居民集中的圣谷席尔拉马德里地区,野熊伤人的事情时常发生。一名华人女子在自家后院睡着时,被一只野熊咬伤,手臂也有多处被抓伤,最终她用手边的笔记本电脑将其击退。

  此前,该地区也发生过母熊伤人事件。一名50岁男子的宠物狗在后院追逐小熊,导致母熊对狗展开攻击。该男子因保护爱犬,被母熊抓伤小腿。

  有时,动物只是“误闯”人类居所,也给居民们造成了不少麻烦。

资料图:鸽子在古巴哈瓦那上空飞翔。
资料图:鸽子在古巴哈瓦那上空飞翔。

  在美国南加洛杉矶县,华人居民李女士在家吃早餐时,就被野生大鸟撞碎了家中的大扇玻璃窗。所幸她的家人早早外出,李女士的位置离窗户也较远,无人受伤。

  不少华人民众表示,他们家也常遇到鸟撞玻璃的情况,极有可能是因为玻璃窗太过干净,给大鸟造成了错觉。

  对于美国洛杉矶圣盖博谷的华人区居民来说,土狼出没是他们多年来的烦恼。

  有的华人院子里常有土狼出现,街上也有土狼活动,吓得他不敢进入院子;还有人曾见到野猫在自家车库躲藏,邻居开车回家时鸣喇叭,才吓走了土狼。

资料图:两只狐狸幼崽正在刚刚盛开的风铃草间快乐玩耍。图片来源:IC photo
资料图:两只狐狸幼崽正在刚刚盛开的风铃草间快乐玩耍。图片来源:IC photo

  有居民认为,居民区附近有很多猫狗,土狼出没是想抓猫狗当猎物,并因此提醒大家晚上把宠物留在室内。

  针对土狼在洛杉矶县、橙县多个城市频频出没、时常攻击人畜的情况,圣盖博谷的32个城市通过了合作联防土狼入侵小区计划。圣盖博谷政府委员会主席、天普市议员表示,解决土狼入侵小区问题,需要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

  除了“入侵”居住区,人们开车时也常常遇到动物。

  一位华人司机在新西兰南岛驾车时,在高速公路上遇见过马路的鸭子。虽然她在确认后面没有来车后减速停车,但还是因在高速路上停车被警方处罚。

  而在新西兰皇后镇,曾有司机撞上了一群过马路的鸭子。事发后,警方以“蓄意撞死”鸭子的罪名通缉了这名司机。

  警方表示,正确做法应该是鸣喇叭把动物吓走。

资料图:盘羊妈妈带着孩子在室外散步。王成杰 摄
资料图:盘羊妈妈带着孩子在室外散步。王成杰 摄

  动物“出没”给家中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受伤,应该怎么办?

  美国一名资深保险经纪人表示,动物撞坏玻璃窗、野生动物撞上汽车、老鼠咬断汽车电线等情况发生,只要屋主购有住家险,保险公司都会给予理赔。但赔偿通常都有一定的自付额,即在扣除房屋保险自付额之后,保险公司才会赔偿当事人差额部分。

  驾车时,遇见动物又该如何处理?

  在新西兰的绝大部分乡村地区,有时牛羊能够“突破”篱笆到马路上。如果撞到牛羊,司机应该马上刹车打开双闪灯,停在路边安全的地方。

  如果动物被撞死,车上的人要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把动物的尸体移动到路边,以免对其它车辆造成危险。处理完动物的问题,需要检查一下车辆态,并根据情况轻重选择去最近的车场修理或者报警。

资料图:当地时间5月24日,克里米亚巴赫奇萨莱的一个微型公园里,平时看起来小巧可爱的动物们变成穿行于“城市”之间的“大怪兽”。
资料图:当地时间5月24日,克里米亚巴赫奇萨莱的一个微型公园里,平时看起来小巧可爱的动物们变成穿行于“城市”之间的“大怪兽”。

  在新西兰路上开车撞到牲畜,算谁的责任?

  新西兰的法律规定,道路两边的农场主对于保证自家饲养的牲畜安全有百分百的责任。如果造成任何人或者车辆发生事故,农场主都要进行赔偿。

  如果因“遭遇”动物导致车子损坏或造成与其它车辆的事故,应向农场主索赔;如果车辆有全险,保险公司会处理。所有农场都会在动物的耳朵上做好标记,如果确定不了动物属于哪家农场,就让警察处理。

  如果撞上野生动物,车辆上了全险的话,保险公司也会帮车主修理。

  如果在有人看守的情况下,牲畜有序地通过或跨越公路,司机需要停车听从农场主指挥,等所有牲畜通过马路后再前行;等待过程中不能鸣笛,以免汽车喇叭惊吓动物导致危险。

  希望大家都能与“人类的朋友”们友好相处!

  (参考资料:环球时报、新西兰《先驱报》、美国《世界日报》、美国《侨报》等;作者:刘立琨;ID:qiaowangzhongguo)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