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首页 > 地方侨务 > 正文

十年生死一朝还乡,侨批牵动潮人一家五代命运

2022年09月08日 12:24    来源:南方+

  十年生死一朝还乡,侨批牵动潮人一家五代命运|潮侨四海⑦

  在汕头市档案馆“潮汕侨批档案馆精品展”展览的角落,一封从歌册上剪下单字,拼成的家书引人驻足,其背后的故事令人泪目。

  潮汕华侨谢昭璧的祖父谢逢记1905年过番新加坡谋生。十年生死两茫茫,其妻池容顺带着儿子艰难度日,望眼欲穿却等不来丈夫的音信。她略识字但不会写字,于是便拿起家中泛黄的歌册,边唱边找出自己需要的字,再将字剪下来,拼贴出一封“家书”。

  日前,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采访了谢昭璧的孙女,在汕头从事侨务工作的谢嘉琳,听她将侨批故事娓娓道来。

  一封“救命批”救活一家人

  谢家先后有三代共13名亲人下南洋“过番”,历经百余年。

  “我祖父珍藏了侨批368封,主要是1949年至1990年期间的侨批,均来自新加坡,寄出者主要为谢昭璧的父亲、姑姑和妹妹。”谢嘉琳告诉记者,6年前侨批均已无私捐赠汕头侨批文物馆,这封 “歌册批 ”在侨批中尚属少见,也是家情、乡情、国情和海外情势的见证。

  谢昭璧原是揭阳县侨联委员、玉滘公社侨联主席,从事侨务工作30多年,还带头出资建设玉滘戏院,一生爱国爱乡。

  谢嘉琳从小耳濡目染,望着一封封银信被整齐放在相框里,不由得升起一份对侨批的崇敬。

  谢昭璧经常给谢嘉琳讲述先辈过番的艰苦生活——

  抗战时期,侨批业受到很大影响,经常断批断银。恰逢1943年大饥荒,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上顿不接下顿。谢昭璧的母亲变卖了良田等家产后,依然无法支撑,无奈之下只能够将他卖给稍微富裕的家庭,以求他能活下去。

  就在谢昭璧准备离家之际,门口一声“批到了! ”原来是父亲的批款到了,给全家人带来了希望。不得不说,这真是一封及时的“救命批”。

  批款成为后代求学的支撑

  谢家最晚的一封侨批,落款时间为1990年10月23日,出自谢昭璧的妹妹谢映貂之手。

  “侨批精神已演化为长辈对晚辈学业的支持。”谢嘉琳向记者解说道,家族一向重视教育,从前批款到、分用途后,其中必定有一部分钱款是适龄学童的学业资金。

  “祖爷爷给孩子们寄的批款中,就有一部分是学费,到了大伯读大学时,他的姑姑则从新加坡寄批支持他的学业……如此代代相承,重视学业的传统便被保留了下来。”谢嘉琳说。

  谢嘉琳非常争气,于伦敦大学学成归国后,便一直在北京、香港等一线大城市从事金融工作。后来,看到国家对侨务工作的大力支持后,身为侨五代的她备受鼓舞,并坚定地选择了侨务相关的工作岗位,愿意为此尽一份绵薄之力。

  “潮汕地区的侨务工作非常重要。”谢嘉琳向记者介绍道,针对海外华侨的联络工作,以及对国内归侨的为侨服务工作,成为侨务工作的两大主题。

  谢嘉琳初中就读于汕头市第十二中学,其前身是由华侨集团于1955年通过侨批捐款,投资兴办的“汕头市华侨小学”。步入新世纪后,许多海内外学生,向有关部门提出请求,希望能帮助他们重拾母校这段历史,借此寄托乡愁。

  在汕头市侨务部门和金平区委区政府的联合指导支持下,“汕头市华侨小学旧址”牌匾日前在汕头市第十二中学顺利挂牌。谢嘉琳一直在跟进这项挂牌工作,感叹道:“能够为母校做好宣扬华侨历史的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我为能延续爷爷的心愿感到自豪。”

  【记者】沈丛升

  【实习生】许可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