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着眼需求做好服务 搭好沟通新华侨华人之桥

2005年7月6日

文/殷丽健 徐静建

    一、 新华侨华人工作以往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与新时期侨务工作的要求相比,部分市区级基层侨办的新华侨华人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1、在广度上,间接沟通多,直接沟通少。侨务工作的基础在国内,主体在海外,而恰恰是我们的海外主体工作还不够扎实。主要工作面局限于对国内家属的联络、联谊、服务,在海外联络上也主要依赖于家属转达,直接联络沟通十分有限,基础工作与主体工作不平衡。2、在深度上,交流层面浅,与工作对象感情不深,信任不强。很多工作停留于嘘寒问暖、迎来送往的表面层次,实质内容不多,不易与新华侨华人及其家属建立诚挚的感情和较强的信任关系。由此造成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也限于一些基本情况,在为国服务的关键信息上知之甚少,难以进一步获取海外侨务工作的成效。3、在方法上,囿于“守株待兔”,缺乏主动性、经常性的联络、引导机制。只抓住新华侨华人回国回乡的机会做一些走访、接待工作,而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联系、调动起来的热情,由于机制不完善,准备不充足,不能“趁热打铁”而白白错过时机。4、在效果上,安于“潜移默化”,增进感情的工作做得多,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不够大。未能尽力发挥基层侨办在促成海内外需求的对接、引导新华侨华人回国(为国)服务以及为他们做好后续服务的功能,“桥梁”作用不够完善。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其一,侨办工作人员在某些知识、技术水平上尚有局限。海外新华侨华人高科技专业人士、经济界、文化教育界人士日益增多,国家对侨务工作引资、引智、引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要求与之打交道的侨务工作者必须在观念和手段上提高到能与之“对话”进而能对之“说服”、“引导”的水平,这些水平还有待提高;其二,基层侨办由于人力、经费、权力所限,在海外侨务工作上一直放不开手脚;其三,侨务工作日趋呈现社会化的形势,科研、教育、经济、外事、人事、组织等部门都在积极加强海外联络、引进资源,侨办的海外侨务工作在加强工作针对性、协调关系通力协作上还有待改善。
    
    二、 深入开展新华侨华人工作的对策
    
    一是侨务工作者要加强学习,增强理论、政策素质,丰富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知识,提高英语、网络等技术水平,以利于更好地与新华侨华人建立顺畅的沟通和进行卓有成效的引导;二是提高思想认识,建立正确的工作观念,找准基层侨办的工作定位,提高工作针对性和工作成效。其中关于工作观念的定位有三个方面:1、对象定位。根据实际情况,基层侨办把工作对象定位在新华侨华人中“羽翼未丰”而具有发展潜力的“潜力股”上,推动他们从“潜力股”向“龙头股”发展;2、主体定位。把自身定位在新华侨华人的“乡亲”、“友人”、“桥梁”几种角色上,从他们的需求着眼,以有利于他们发展、真心为他们服务为基础来开展工作,“务虚”与“务实”相结合,打好感情基础,树立可靠形象,增强引导力度。3、方法定位。针对侨务工作(主要是“三引进”工作)日益社会化的趋势,侨办积极发挥基础工作扎实,“人头熟、感情深、信息详、善协调”的优势,紧抓“巩固关系,把握信息,加强对接,完善服务”的工作思路,做好针对性工作,努力实现为侨服务与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结合。
    
    在具体工作上,有如下一些对策:
    
    (一)把握新华侨华人在海外的需求,建立经常性的海外联络机制,增进情谊,培育信任,夯实“桥梁”的基础。这是新华侨华人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1、从感情需求着眼,建立经常性海外联络机制,打好感情基础。与老一辈华侨华人主要诉求于“谋生”和“立足”不同,新华侨华人大多具有较高学业基础和一定的经济实力,与他们沟通,要着眼于其割舍不断的乡情、亲情、友情,弥补他们在异国他乡的陌生疏离之感,把自己放在新华侨华人的“乡亲”、“朋友”的位置上,拉近彼此距离。在机制建立上,通过电话或家属沟通,与新华侨华人取得联系,互相确认沟通方式,以便他们能定期去看我们发出的信息。在联络手段上,充分运用电子邮件、短信、视频等便捷实惠的现代化通讯手段。在联络面上,兼顾重点和一般,利用群发邮件、群发短信的方式进行一般联络,对重点对象则做好直接通话或家属沟通等“额外功夫”。在联络内容上,除了逢年过节发去能体现传统风格和家乡气息的祝福,还要定期(如每月、每季度或每个时令)保持日常的问候,培养他们对侨务工作者的熟悉亲切之感。
    
    2、从信息需求着眼,寓宣传于联络,加强影响和引导。要充分用好日常联络机制这一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在年节、时令、日常的问候中捎上及时新颖的宣传信息,内容包括家乡最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气象、优惠鼓励政策环境、丰富多彩的侨界动态等几个方面。方法上采取筛选、编辑国内报纸的网上海外版、对外侨务信息的电子版等材料,用信息精华吸引新华侨华人去关注更多的内容。特别是其家属参与的侨界活动,或其同仁在国内开辟个人发展新天地的侨界信息很容易抓住他们的心。充分利用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以“亲缘”、“地缘”、“业缘”为纽带做好侨务外宣工作,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侨办和家乡的认同感、信任感、归属感,在此基础上,加强经济外宣的影响力和引导新华侨华人回国(为国)服务力度。
    
    3、从社交需求着眼,建立海外联络网络,提高工作水平。新华侨华人多以“专业”立身海外,独自奋斗是发展的必经阶段,而一定层次的社交圈是他们跻身主流社会、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的有效平台。鉴于这一需要,发挥侨办联系广泛的优势,帮助他们拓展华人社交圈,在促进他们海外发展的同时,建立新华侨华人海外联络点和群团组织,有利于提高海外联络工作的水平和成效。比如,可以介绍有共同专业和家乡背景的新华侨华人相互认识,或介绍参加相关华人技术社团、同乡社团,发展他们的联系;时机成熟时,可以发展几个海外联络骨干,建立联络网络,营造团结局面,增强凝聚力度;在此基础上,可以借助群团网络提升沟通联络的层次,发展“走出去,请进来”的面对面沟通。
    
    (二)把握“引进”中、“引进”后的新华侨华人在国内的需求,做好信息对接和后续服务,“引得进”又“留得住”,切实完善“桥梁”的作用。这是新华侨华人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1、从发展需求着眼,健全动态信息库制度,完善对接服务。首先,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两个信息库,即与新华侨华人国内发展需求相结合,建立一个包括所在单位、联络方式、专业名称、研究方向、工作内容、回国发展或为国服务的意向等信息在内的“海外人才资源库”;与政府柔性引才政策相结合,详尽收集、整合地区内各单位、部门的海外需求信息,建立“海外人才需求库”。其次,在这一基础上,做好海内外信息的对接工作。对两个信息库资料进行对照和可行性分析,为双方提供几套初步的对接方案。可以利用侨办的海外联络渠道搭建双向选择平台,也可以尝试用视频手段开展“网上项目推介会”、“网上经贸洽谈会”等多种形式的小范围“面对面”的对接工作。其三,为提高对接成功率,要帮助双方进行可行性操作。比如在内容上,根据不同类型的新华侨华人所具有的不同资源,引导他们在技术支持、理念支持、拓展海外融资渠道和海外市场等不同方面为国内提供服务;在时间上,根据实际情况建议他们在征得单位同意的前提下申请休假一段时日,或采用假期、探亲之机,乃至采用互联网实时传递等不同方式来解决;在待遇上,建议在企业以智力投资形式参股,在其他事业单位则相应给予国内一定级别的同等待遇,政府给予单位一定补贴和奖励等方式来解决。其四,为扩大对接面,实施联动。与上级部门“上下联动”、与兄弟地区“水平互动”、与新华侨华人“内外联动”、“以侨引侨”,吸引外地新华侨华人来我地区服务,促成我地区新华侨华人到适合他们发展的全国各地去发展。
    
    2、从环境需求着眼,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做好跟踪服务。对已引进的新华侨华人,侨办要实施备案跟踪了解,常走访、常联系,知道他们的所思、所需、所急,尽力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充当回国(为国)服务新华侨华人的“维权代表”,充分收集、熟悉掌握、传播了解政府职能部门的优惠鼓励政策,并加强与相关部门、单位之间的协调沟通,帮助落实好家属安置、子女入托入学、医疗服务、再次出入境、购房以及创业资助、风险基金等相关政策、措施。在服务实践中,也要倾听侨声,收集、反映新出现的需要政策帮助的问题,担当他们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
    
    3、从荣誉需求着眼,建立“品牌”活动机制,积聚更多资源。把服务、外宣工作结合到活动中,利用“互动效应”加强为侨服务,利用“品牌效应”调动侨的积极性。比如成立“海外人才创业促进会”组织,不定期组织已引进的新华侨华人进行沟通、联谊,树立优秀典型,推广成功经验,交流合作,互动发展。举办“新华侨华人助乡会”活动,组织海内外新华侨华人到家乡需要的地方举办讲座、咨询会等,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报效家乡的机会。把这些活动办好,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在促进交流、互助、合作之外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相应做好外宣工作,培育“品牌效应”,从而吸引更多的海外新华侨华人回国服务、为国服务。
    
    (三)根据国内家属的需求和侨办的工作需要,发展侨眷与侨办之间双向服务的良好态势,继续做好新华侨华人的国内基础工作。
    
    1、从侨办基础建设的需求着眼,发挥离退休侨眷的“余热”,加强基层组织网络,帮助侨办做好调查摸底、资料登录、传递信息等基础工作。侨办根据实际情况在街道、社区建立联络小组和联络站。依靠组织网络,深入社区,经常更新新华侨华人及其国内家属的基本情况资料。对侨眷平时的所需所求、海内外之间的探亲活动,也能及时获取和报告相关信息,使侨办“情况清、动向明、行动快”,及时做好相应工作。
    
    2、从侨眷的生活需求着眼,搞好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全方位的日常服务,提升侨务基础工作的水平和成效。针对新华侨华人国内“空巢家庭”的精神生活需求,整合资源,创新载体,寓联谊、服务、宣传于活动,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针对侨眷日常生活需求,结合社区侨务工作开展“侨”与社区的双向服务:社区为侨眷搞好日常服务,侨眷为社区“共建”贡献力量。
    
    3、从共同的联络需求着眼,提高侨眷与海外亲属的联络能力,让他们协助侨办深入做好海外联络、“引进”的工作。侨眷在推动“引进”工作上仍然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通过为他们举办实用电脑培训班、英语培训班,提高其与海外新华侨华人沟通的能力。组织他们参加“招商引资报告会”,增强他们的“引进意识”,从而为侨办的海外沟通和“引进”工作增添助力。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6-10-68327530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