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书籍架起两岸桥——记石景宜、石汉基父子(图)

2004年9月21日

    
    石汉基与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
    
    1999年11月8日举行的赠书仪式上,石汉基先生向全国101所“211工程”学校赠书
    
    得悉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汉荣书局董事总经理石汉基先生委托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致公党中央向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的60个县市公共图书馆捐赠12余万册价值500万港元的港台版图书,记者再一次将目光聚焦到闻名海峡两岸的“当代文化书使”——石汉基和他的父亲石景宜。
    
    赠书报国有传人
    
    石汉基是两岸三地以“赠书报国”而闻名的石家第二代当家人,他的父亲石景宜上世纪70年代末首次向家乡广东赠书,多年来,已向香港、台湾和内地1000多个单位捐赠港台图书300余万册,成为享誉海峡两岸的“文化书使”。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一次赠书仪式上说:“古今中外,痴心于求书者不乏其人,但以赠书为乐者确属少见。石先生以赠书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愿望,这正是石先生的感人之处。”
    
    在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下,作为第二代“文化书使”的石汉基继承乃父之风,情切桑梓,以书为桥,赠书报国。父亲的“书使精神”在他身上得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这是让石景宜觉得欣慰和骄傲的事,“捐书其实是件苦差事,我开了个头后,一直没有人能够接着我的方式去做。赚的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为什么不把它花在国家与群众身上?辛苦一点,成全了更多人,更有意义。如今,我儿子自愿接下这苦差事,我很高兴。”
    
    著名学者季羡林钦佩石景宜先生的人格胸怀,他曾说“(石景宜)教育子女极为严格,不留任何遗产,留给他们的只是勤奋经营的精神,以及继续事业的嘱托。长子汉基先生不负父嘱,正努力接过父亲的衣钵,继续为祖国的科教事业和海峡两岸早日统一做贡献。”
    
    谈到父亲对自身的影响和教育,石汉基先生的话语中流露出了浓浓的亲情:“最初的时候,我们家里的生活并不宽裕,父亲会非常合理的分配所有的收入,只给子女基本的花销,杜绝我们养成奢侈浪费的坏习惯,即使到了现在,父亲也只在我们遇到巨大的经济困难时才伸出援手,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让我们自己去克服各种困难,应对所有问题。对于金钱,父亲看得很开,他常说赚的钱带不走,留给后代对他们不一定就是好事,如果有能力,孩子们自然会自己创造财富,如果没本事,给他们再多的钱也无济于事,还会助长一些坏毛病。所以,不如用这些钱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父亲的想法和做法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学会了自力更生,也学会了用赚到的钱做该做的事。”
    
    从香港理工学院毕业后,石汉基就在汉荣书局协助父亲进行策划和管理,并大力支持向内地赠书的工作。1985年9月,石景宜向全国政协赠书,受到政协主席邓颖超的亲切接见,她对石氏一家赠书的爱国行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当得知石景宜的长子石汉基也来了,邓颖超非常高兴而真诚地说:“欢迎你将第二代也带来了。”邓大姐热情的话语,石汉基铭刻在心。
    
    从1986年以来,石汉基先生先后向广东、福建、山东、西藏等省、区的学校、公共图书馆、文化单位赠书逾110万册。1996年向广东省120多家图书馆、文化单位赠送图书40余万册,价值超2000万港元;1999年11月向全国101所211工程大学赠书7万余册,价值约800万元;2001年9月向广东省100所市、县图书馆赠送13万余册图书;12月又向西部地区大学、图书馆、各民主党派中央及全国工商联赠送40万册图书;2002年向海南省9所大学、天津工艺美术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赠书;2003年向敦煌市图书馆及韶关学院赠书;2004年4月向海南7所高校赠书逾3万册,价值200万港元;5月向湖南图书馆界赠书8万余册,价值400万港元;6月将向中西部贫困地区的60个县市公共图书馆赠书12余万册,价值500万港元。
    
    当问及这次向中西部贫困地区赠书的考虑时,石汉基先生只简单地说了一句:“希望受赠方能好好利用、好好珍惜这些书!”
    
    缕缕书香传深情
    
    26年来,石景宜父子“醉于书,乐于赠”的美名远播中国各地,却一直没沾过丝毫半点的商业味道,送其父子倆一个“送书大痴”的雅号也算名副其实。
    
    为何如此送书不倦,说到底,是缘于心中那种扑不灭的情感。
    
    1978年,石景宜带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到阔别20多年的故土广东南海,看到的是十年浩劫留下来的青黄不接与贫乏不堪,文化教育事业惨遭重创,书架上几乎看不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华、反映当代人文科技成果的书籍,而无论男女老少,对知识的追求又是那么迫切、饥渴,石景宜在痛惜、感慨之余,萌生了一个念头,而这个决定也从此在他乃至后代的心中扎下了根,成为其一生的事业:向祖国赠书。
    
    “我从内地到香港时是个穷光蛋;我希望自己死的时候,也是个穷光蛋,我的钱都是从书籍那里挣来的,我就应该用书籍回赠给社会。这样,上对得起宗族,下无愧于子孙后代。这也可以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再说,祖国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亟需现代科技知识,我毕生经营图书业,应该发挥我的专长和能力为国效力。”
    
    曾经有不少朋友问过石景宜:“你们这样不断地将大量书籍送给国家,会得到什么回报吗?”石老先生答:“我远非巨富,在香港只能算是个中等阶级而已,不过,总算有一点余力报效祖国。如今我以赠书的方式,为祖国的建设和统一大业贡献绵薄之力,我感到欣慰和自豪。我想,如果把钱拿来摆名贵的宴席,只会酒肉穿肠过,赠书则不然,知识是无价的,不但这辈子受用无穷,还可以传给子孙后代。”
    
    “回顾这些年的经历,虽然我没有太多的钱,但我很满足了,因为这么多年来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造点福。”石老深情地说。
    
    作为“第二代文化书使”的石汉基不仅延续了乃父赠书的义举,而且也继承了那一片赤子的情怀。“爸爸向来关心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我们全家对他的赠书行动都非常支持。虽然,我们家的经济实力并非很雄厚,十多年来,爸爸用于赠书的费用已经占我家收入相当一部分,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们希望祖国建设得更好,相信送书的实际价值远胜于书籍本身的价值。这是一件好事,赠书给祖国是爸爸的心愿,也是我们的心愿。”
    
    虽然石氏已拥有颇具规模的汉荣书局有限公司、导师出版社、导师图书发行有限公司三个大公司,“汉荣书局”也跨进了香港五大书局的行列,但是从石景宜到石汉基,简单朴实的日常生活一直如故。石汉基先生介绍说,我们居住的地方只有40到50平方米,空间非常有限。从很早开始,上班一个月就只能休息两天。虽然工作繁忙,但我出外总是坐地铁,或搭计程车,公司的小轿车除非有特殊情况,一般我是不会用的。我们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不是因为工作非常需要,必须在家里用晚餐,不可以在外面大吃大喝,挥霍钱财。
    
    20多年来,这对生活简朴的父子为赠书报国可以说是毫不吝惜、一掷千金,令人钦佩。在许多场合,石汉基都说过:“把钱留给后人,不如让知识回报社会,造福祖国。有国才有家,一个人再有钱,如果国家不富强,无论走到哪里,他也会抬不起头来,被人看不起!”
    
    石汉基告诉记者:“我和父亲的骨子里都有‘世事千般好,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中国10多亿人口中知识分子很少,甚至还有大量的人至今未能接受象样点的教育,这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认为有知识的人对推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往往起到很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希望全中国13亿人都有知识、有文化,那么祖国的经济实力将非常强大,就可以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知道中国有不少人还过着很贫穷的生活,对此我所能做的虽然非常有限,但我坚持赠书,因为我相信,知识富有了,教育发展了,他们的生活将发生可喜的改变。”
    
    人生有限,学海无涯,书的影响力是与世共存的,在石汉基先生看来,在书海中徜徉,享受知识的馈赠,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本着对书籍的热爱,对知识的尊重,对“沟通两岸文化交流,致力建立书香社会”的执著,对中国经济腾飞、人民富有的渴望,石汉基先生借着飘向祖国大地的缕缕书香传达着心中浓浓的情愫,从中我们不仅感受到精神富有的智者的广阔胸怀,更震撼于华夏赤子对祖国博大深沉的爱。
    
    书籍架起两岸桥
    
    1985年9月19日下午,全国政协在北京举行石景宜先生赠书仪式。政协主席邓颖超大姐亲切会见石景宜夫妇一行,并将亲笔签名的《周恩来选集》送给石景宜:“我希望第三次国共合作早日到来。寄希望于你们海外的港澳同胞,这也是我们对你的希望。”
    
    “文化书使”石景宜一生都在致力于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他将祖国大陆的书送给台湾,又把台湾的书赠给祖国大陆,被称为“开启海峡文化交流第一人”。石景宜创下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向大陆引进台湾版书籍;第一个选编台湾名画并介绍给大陆;第一个在台湾举办大陆名画展……以书籍促进两岸的沟通与对话,执著的期盼祖国的统一和繁荣,成为其矢志不渝的事业和难以割舍的情怀。
    
    “我送书的主要原因是希望两岸可以互相了解,可以更早地统一。一个国家哪怕只有一点点分裂,都会被外人看不起。如果台湾可以早点回来,国家将会更强大。大家同心协力,真的会很快‘超英赶美’。”石景宜如是说。
    
    为了促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身为炎黄子孙的石景宜父子,独具慧眼,早有领悟,他们想到了发挥自己的专长,将两岸图书加以交流,推动相互间的了解和对话。石老说:“我身在香港,对海峡两岸都有较多的接触机会,应当用书籍在两岸之间搭建桥梁。”
    
    台湾图书协会会长沈宝环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只要是中国人,都会赞成祖国和平统一,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是唯一能走得通的路……石先生投入资金4亿多港元,为海峡两岸分别赠书,并继续不断,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交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打破他的记录,这是何等重大的贡献啊!”
    
    1985年4月,石景宜收集到50多家台湾出版社的图书2万多册,和深圳大学联合举办了首届“图书展览会”,这是40多年来首次在大陆举办的台湾图书展,随后,他于1986年、1988年又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其规模越来越大,影响也愈益甚广。1998年,为纪念香港回归一周年,石景宜首次通过国家教育部向内地多所大学赠送台湾版图书13万余册。石景宜父子向内地所赠中文书籍绝大部分是台湾版图书,受赠单位很多都专设了“石景宜赠书陈列室”、“景宜书屋”、“石汉基先生赠书室”等,几乎成了台湾版图书专室的代名词,许多读者慕名而来,使大陆各界人士了解了台湾的实况。
    
    另一方面,他们也积极筹措,争取把大陆版图书送往台湾,以真正实现海峡两岸的双向交流,促进相互了解。90年代初,冲破台湾当局禁止祖国大陆出版的简化字书籍进入台湾的禁令,汉荣书局与台北市国立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大陆版图书展览。展览过后,石先生将1万多册展品全部赠送给该博物馆,这是经台湾官方机构允许首次举办的大陆书展,也是首次公开接受大陆图书的捐赠。随后,他向台湾艺术专科院校、中央图书馆、“中正纪念堂”、中山大学、淡江大学、世界新闻传播学院、史前博物馆等10多个单位,捐赠了10万多册图书,全部是大陆出版的精品。这些书籍成了台湾学术界了解大陆的重要窗口。
    
    1991年4月,石景宜和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共同筹划、组织了“五南教育访问团”。57位访问团成员均来自台湾著名高等师范学府,由博士、硕士、教授组成,先后访问了北京、上海、广州、桂林、深圳等地的7所大学,使两岸的教育界得到广泛交流,实现了40多年来台湾教育界首次组团访问大陆。
    
    石老欣慰地说:“我终于达到了双向交流的目的。”
    
    200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作为政协委员的石汉基在接受采访时说,“想为祖国统一做些事情。除了大陆,中文书也只有在台湾出版的最多(繁体),因为台湾人跟大陆同胞一样喜欢读书买书,花在买书上的钱占收入的比例比较高。于是我和父亲琢磨着把反映台湾经济社会发展、人文地理的书籍尽量多买一些,赠送给大陆的图书馆、高校等,加深大陆对台湾的了解。我相信,只要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逐步实现政治文明,大陆加上香港、澳门、台湾的力量,那真是不得了!祖国统一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
    
    石汉基先生告诉记者,我希望通过书籍加强两岸的交流,减少彼此间的误会,这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事情。据我所知,在台湾的中南部地区,非常多的人对于中国大陆一无所知,他们只能片面的相信台湾方面的某些言论,因此很多台湾人脑海中存在一个误解,即认为台湾富有,大陆贫穷,统一后台湾人的财富会被分享。我希望通过书籍让台湾本地人更客观的了解大陆的现状,同时也是希望以书籍来丰富人们的知识,因为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能够创造财富,知识能够发展经济,大陆经济发展了,人民富有了,台湾人的顾虑也就不存在了。
    
    随着台湾方面逐渐放开购买简体中文书,石汉基脑海中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把大陆的书卖到台湾去。不过,这在实际操作时尚存在很多困难,石先生告诉记者,台湾方面还是会千方百计的制造麻烦,使大陆简体书籍的经营销售面临困难,难以为继。但是无论如何,石氏父子用书籍架起的这座沟通海峡两岸的桥梁是越来越宽广了!
    
    神州大地传美名
    
    石景宜、石汉基父子的赠书义举和赤子情怀,得到了人民的尊敬。他们被委任为全国政协委员,是多个城市的荣誉市民,受到国家和省级领导的接见,还得到各界人士的钦佩和称赞,季羡林先生称石景宜“是当代文化奇人。……他胸中怀有祖国和人民,几十年如一日,对祖国的科教兴国的政策倾全力支持。……我曾为他题词:功在祖国,泽被人民。”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赞扬石景宜先生为“以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为楷模,以赠书助学形式报效祖国,以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祖国尽早统一为己任”的“文化书使”。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也曾向石景宜先生赠送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书联:“仆仆长行传锦册,拳拳诣阙鉴丹心”。
    
    然而,对于石氏父子来说,最欣慰最骄傲的莫过于能将阵阵书香洒遍神州大地,处处结下不解书缘。
    
    据统计,从1978年至今,石景宜、石汉基父子已向全国200多个城市、1500多个图书馆、大学和科研机构等无偿捐赠港台版图书400余万册,价值高达2亿元港币。
    
    如今在武汉大学、韶关学院等众多高等和专科院校以及全国许多省、市图书馆内专设了数百个景宜阁、景宜书屋、石景宜赠书收藏室、石汉基先生赠书室和石景宜、石汉基赠书专柜等,这不仅推动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繁荣了祖国的文化交流,而且由于其藏书内容的丰富和版本的珍贵,也受到广大书籍爱好者们的珍爱,成为钻研学术的乐园,“石景宜”、“石汉基”的名字自然而然的走进了莘莘学子和专家学者的精神世界。
    
    从1978年至今,石氏父子频频往返于港台和大陆之间,赠书报国,挥洒满腔爱国赤子之情,漫漫走来,已26载。当记者问及赠书报国的接力棒是否会一棒一棒的传下去时,石汉基先生笑了,“对于我的孩子,我从来不强迫做任何事,赠书也是如此。他们很支持我,但是将来的情况如何,受很多客观条件诸如书局经营情况的制约,我们不可预知。重要的是,我让孩子们知道了艰苦奋斗,知道了自力更生,让他们不忘本,让他们不抛弃优良的传统,让他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无论如何,我相信赠书的事业会一直延续下去!”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6-10-68327530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