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海南省海口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先进事迹

    
    近年来,海南省海口市外侨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省侨办的指导下,坚持党的侨务工作方针政策,在为侨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实践中,开拓进取,求实创新,连创佳绩。1999年被国务院侨办评为“全国侨务先进集体”,2002年被评为“全国侨务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原新华区中山街道被评为“全国社区侨务工作先进集体”。
    
    一、求真务实,打好“护侨桩”
    
    海口市是海南省省会,海南第三大侨乡,有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50万人,国内归侨、侨眷30万人,依法维护侨胞的合法权益是争取侨心,凝聚侨力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市外侨办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坚持不懈保护侨胞的合法权益,赢得了侨胞的赞誉。
    
    (一)夯实基础,依法护侨。
    
    认真贯彻《保护法》,重点推进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归侨、侨眷参与政府和社会事务管理及决策的程度。在市外侨办积极建议和推动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归侨、侨眷参政议政,本届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的归侨、侨眷分别为26人和 33 人。全市有67名归侨、侨眷担任副处级以上领导职务。二是保障归侨、侨眷私有房产的合法权益。三是保障归侨、侨眷得到“适当照顾”。近5年来,全市5,000多名归侨、侨眷在就业、分房、出境探亲、建房报建、拆迁补偿、子女上学、生活困难救济等方面得到优惠照顾。四是大力查处侵侨案件,保障海外侨胞在我市投资享受国民待遇。
    
    (二)克服困难,落实侨房政策工作取得新成绩。
    
    由于历史原因,落实侨房政策成为海口市侨务工作的难点,为尽快解决侨房遗留问题,近5年来,市外侨办积极协调,加大工作力度,克服经费缺乏、企改阻力等诸多困难,共落实退还侨房63宗,面积2.6万余平方米。落实侨房政策的工作难度很大,每落实一宗侨房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如原国民党将领陈策之父陈晓山房产(新华南路7号)历史遗留问题,从1985年开始,用了18年时间,各种调查证明材料叠起来有3尺高。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使用单位以各种理由不肯腾退,并向省政府和法院告了市政府的“状”。面对压力,为维护侨房业主的合法权益,在国务院侨办、省侨办、省委统战部的支持下,市外侨办积极向省、市政府反映情况,争取省、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2004年,经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下文责令使用单位将该房产退还侨房业主。又如,海口韩氏宗祠1989年已经落实产权退还华侨业主,但其使用单位海南省盐务局却以种种理由不肯腾退,竟然拖欠侨房业主租金达75万多元,还与市政府打起官司,致使该侨房使用权拖延了13年未能退还。为了维护侨房业主的合法权益,彻底解决这宗侨房问题,市外侨办积极向市政府和市有关部门领导反映情况,争取市政府领导的重视,经反复与省盐务局协调,做出了以土地出让抵偿租金的解决方案。市外侨办指定专人从土地选址至挂牌上市进行全程跟踪。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在2003年9月底,该块土地已成功出让,历史遗留问题近期得到妥善解决。
    
    (三)紧贴侨心,做好侨务信访。
    
    侨务信访工作是护侨,争取侨心,凝聚侨力的重要手段,市外侨办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侨服务的思想,做侨胞的“知心人”、“贴心人”,热情为侨胞排忧解难。1999年以来,共处理来信来访3700多件/次,通过信访渠道,为侨胞办实事好事580件(次)。对侨胞的信访问题,认真调查给予处理答复,努力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连续5年的结案率都达95%以上。新加坡华侨符详珍、王亚英夫妇,旅居海外已有五六十年,为了落叶归根,回故乡养老,在海口市抱伦村买地建了一栋楼房。由于不了解政策,建房手续不齐全,造成土地证和房产证无法办理。年年都为此事回来,但年年都办不通。此事一直悬挂在老华侨心上。此事反映到侨办后,市外侨办派专人到抱伦村调查,经查明情况后,与有关部门协调。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有关部门同意按对华侨“适当照顾”的政策予以补办了建房手续。又如,归侨邓章杰多次来信来访,反映其家庭因原经营场地被拆迁而造成生活极其困难,子女因无钱将辍学。经多次深入调查了解核实情况后,向上级反映情况,引起了领导的重视,向该归侨户发放生活救济金2万元,该归侨非常感动。例如,原海口汽车修配厂的下岗职工归侨刘玉莲、张南平夫妇多次信访反映,他们下岗失业多年,女儿正在上大学,家庭经济较为困难,适逢单位住房已被拆除,到处租房住,居无定所,又无力购置原单位集资房。市外侨办知道此情况后,多次主动与市、区居民特困援助中心协调,使该归侨夫妇的解困房申请得到特事特办,住房困难问题于2003年9月份已得到解决。
    
    (四)以执法检查为契机,解决久拖不决的涉侨案件。
    
    近年来,市外侨办积极配合做好迎接省市人大执法检查组对我市贯彻执行《保护法》情况的检查工作,加大了涉侨案件的处理力度。2002年省人大执法检查期间,被列入督查的我市涉侨台案件有17宗。借省执法检查的“东风”,对一些久拖不决的侵侨案件进行追踪和检查督促,多次深入实际,与各个责任单位及投诉人进行面对面的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到目前为止,已办结9件,有力地维护了侨胞的合法权益。海南凤凰药业有限公司是侨资企业,该公司涉及10万标的的一场官司打了近8年还未能得到解决。在涉侨部门的关注和支持下,最后赢得了官司,但迟迟未能执行,形成了久拖不决的局面。借省执法检查的“东风”,加大监督力度,使该公司的这宗经济案件得到了彻底解决。
    
    二、热情服务,打好“利侨桩”
    
    海口是海南的第三大侨乡,发挥侨力资源优势,吸引海外侨胞支持和参加海口的经济建设是新时期侨务部门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市外侨办热情为侨胞服务,积极配合市政府开展引进侨资工作,激发了侨胞爱国爱乡、关心祖国故乡建设的热情。建省以来,海外侨胞向市公益福利事业捐赠款物近2亿元人民币,在海口市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中,侨资占80%。2002年通过年检的侨资企业499家,实际投资87187.5万美元,年上缴税金1.7亿元人民币,侨胞对海口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外侨联动——创引资新路。
    
    英国柏斯市与海口市是友好城市,苏格兰华人联谊会副会长、柏斯市华人联谊会会长陈长友先生为促进海口与柏斯结好、促进海口与英国苏格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很大贡献。前几年,他联系动员柏斯市的华人华侨筹资6,000多万元到海口投资兴建“苏格兰度假村”,由于种种原因,项目用地一直未得到落实。为促使该外资项目用地的落实,市外侨办多年积极奔走协调,得到省市领导的重视,在省市领导的亲自过问下,该用地问题可望得到落实解决。
    
    (二)热心扶持——促侨属企业发展。
    
    我们在积极引进海外侨资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国内侨属企业扶持发展的力度。如海口市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陈国栋先生,前几年经营的家电业还名不见经传。近几年,在省市、区各级侨务部门的帮助扶持下,生意越做越红火,也吸引了他两个女儿从日本回来投资。美都电器业有限公司已成为海南省家电行业的龙头。
    
    (三)造窝筑巢——创引智新路。
    
    海口市在金盘保税区创立了“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环境优势、政策优势吸引了一批优秀海外留学人员来当地创业。目前,创业园第一期已满员,共有22个高新技术项目落户。为帮助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市外侨办组织人员到创业园调研,挖掘申报引智项目,得到海外归来人员的赞扬。创业园的发展对海口市全面启动“科技兴市”发展战略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三、探索新路,创新发展
    
    (一)开创社区侨务工作新路。
    
    为适应新的形势,针对城市社区建设进程加快,城区侨情发生变化的情况,积极拓展侨务工作新思路,整合社会资源为侨服务,发挥侨力资源促进社区文明建设。2002年,在省侨办的指导下,市外侨办在原新华区中山街道办开展了社区侨务工作试点并取得了成功,并在全市总结推广了中山街道的经验,促进了全市社区侨务工作的开展,社区为侨、侨为社区“双向”服务得到了充分发挥,中山街道办被国务院侨办授予“全国社区侨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二)积极筹建“海口市荣誉市民高级住宅区”。
    
    自1991年以来,海口市先后授予12名为海口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友人和海外侨胞“海口市荣誉市民”称号,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了巩固和进一步开展该项工作,吸引国际友人、海外侨胞一如既往地支持海口市建设,增强他们的荣誉感与认同感,经过市外侨办的调研和审核报批,市委、市政府已同意建设“海口市荣誉市民高级住宅区”项目。目前该项目已进入立项报批阶段。
    
    (三)探索归侨、侨眷再就业培训新机制。
    
    市外侨办加大了归侨、侨眷下岗再就业工作的力度,对全市归侨、侨眷下岗情况进行深入调查,收集了海口市下岗就业培训有关政策等资料,并提供给省侨办。在国务院侨办和省侨办的支持下,在新华北路86号开设了海口市归侨、侨眷技能培训中心,该项工作将进入实施阶段。
    
    (四)全面开展侨情调查工作。
    
    为全面准确掌握海口市侨情变化情况,为发挥侨的优势,促进海口的对外开放提供依据,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开展了全市范围的侨情调查工作。目前,侨情调查已进入登记汇总,编写成果报告书阶段,此项工作完成后,将为海口市侨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五)开发侨务资源,帮扶农村奔小康。
    
    2003年,市侨办积极响应市委驻村帮扶奔小康的号召,选派4名干部参加美兰区灵山镇林昌村帮扶工作队。为解决该村“饮水难”、“用水难”的难题,市外侨办发挥侨的优势,积极组织侨胞参加扶贫活动,捐款为13个自然村打了13口生活用水井和26口生产用水井,得到市委的肯定和村民的赞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6-10-68327530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