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先进事迹

    
    近来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外侨办以邓小平侨务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侨务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按国务院侨办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全市侨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立足于为侨服务和为经济建设服务,开拓创新,努力工作,赢得了地位,为哈尔滨市的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海外侨务工作取得新成果
    
    几年来,哈尔滨市外侨办积极面向海外,努力做好海外侨务工作,不断强化国外侨务工作的主导地位。
    
    (一)加强了与华侨华人的广泛联系。先后联络、邀请并接待了来自 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200多批华侨华人来访团组,累计接待960多人(次)。目前,已与40多个区域性、世界性的华侨华人组织和社团建立了直接联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友好交流,有的还签署了交流协议。同时,全市各级侨务部门还主动走出去,积极开展海外联络工作。几年来,共组织侨务外联出访团组30多批,出访120多人(次),分别对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友好访问。在广交朋友的基础上,加强与重点地区、重点社团和重点人士的交往,逐步形成了与遍布五大洲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开展广泛联系的网络,结交了近千名事业有成的工商企业家、专业人十、社团领袖和当地主流社会的各界知名人士,并与其中100多名重点人物和30多个社团建立和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系。通过不断地请进来、走出去,既巩固了老朋友,又结交了新朋友,增进了亲情和友情,构建起海协会工作平台,促进了海外侨胞与我市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二)积极做好新华侨华人工作。虽然哈尔滨市海外亲缘关系和老华侨较少,但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新移居国外的人员逐年增多。为了摸清底数,在省侨办、市政府和市人大民宗侨外委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先后开展了两次侨情普查,并建立了海外新华侨华人档案库。通过普查,对全市的侨情有了新的认识。许多哈尔滨籍的新华侨华人在国外从事着工商企业管理、IT产业、律师、教育、医疗、科学研究等职业,一些人已功成名就,有的已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在深入普查的基础上,加强了与这些新华侨华人及其社团的联系,经常互通信息,主动为他们及其国内的亲属提供帮助和服务,还相机邀请其中一部分人员回国探亲、讲学、经商、创业。同时,邀请他们参加国际冰雪节、哈洽会等全市性重大活动。通过以感情为基础、以经济为纽带、以服务为根本的交流方法,加大了对华侨华人中青年一代的工作力度,并积极推动海外经济界、科技界、文化界、政界中新华侨华人同哈市的交往与合作,较好地发挥了以侨引侨、以侨引外的作用。
    
    (三)以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为载体,积极开展引智工作。“国盛则仕归”。几年来,哈尔滨市外侨办根据海外新华侨华人专业人才的具体情况,率先向市政府提出在全市创建“留学人员创业园”及“海外科技项目孵化器”的建议,并得到市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经与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哈尔滨市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在短期内建成。目前,该园区有来自13个国家的79名留学归国人员在此创业,该园区3年来已累计上缴利税6000多万元。此外,还建立了海外专业人才档案库。截止目前,已有300多名海外专业人才被收录到档案库中,为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储备了人才资源,并通过组织和参与活动,开展引智工作。2001年9月,哈尔滨市邀请了美国科技商贸代表团、新加坡莱佛士集团、海协会部分海外理事和在哈外国专家及国内理事130人,组织了大型国庆联谊会,联谊会期间参观了市开发区和松北新区,举办了专题讲座。2002年6月,国务院侨办在杭州召开了“华商企业科技创新合作交流会”,组织了海外百名博士回国参会。为充分利用好这一机会,哈尔滨市政府组成了以副市长为团长的代表团,同与会的200多位海外科技专家和100多位海外华商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并邀请其中20位海外专家到哈市考察访问,协会为到访的海外科技专家举办了科技项目及优惠政策发布会,海外专家们与有关单位和部门进行了深入洽谈并达成了一批合作协议。几年来,哈尔滨市共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260个。如加拿大萨省农业资源厅陈英男博士亲自指导的大眼狮鲈鱼项目等。
    
    (四)努力配合国务院侨办开展华文教育工作。华文教育是一项战略性的基础工作。它对华侨华人传承中华文化,保持民族性,维系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团结,增进华侨华人后裔同祖籍国的交往与感情,发展壮大海外对我友好力量以及培养新一代华侨华人社团骨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几年来,哈尔滨市外侨办积极争取到国务院侨办的批准,把“哈尔滨市外国语学校”列为全国首批华文教育基地。为支持基地建设,市外侨办积极向市政府争取,得到市财政的资金扶持,为顺利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该华文教育基地先后接待了11批来自美国、加拿大、挪威、德国及东南亚国家的华裔青少年冬、夏令营团共计850余人,教育基地与冬、夏令营团的营员举办了“篝火晚会”、“中英文诗歌朗诵”等寓教于乐的联谊交流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组团赴泰国和文莱考察华文教育工作并考核、慰问外派华文教师。出访期间,考察了十几所华文教育学校,与5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通过考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了当地华文学校的情况,并向国务院侨办提交了调研报告,对如何搞好海外华文教育提出了建议,得到国务院侨办的肯定。在此基础上积极选派优秀教师赴海外执教华文,几年来共向泰国、文莱选派中文、艺术、音乐、幼儿教育等方面的优秀教师30多名。
    
    二、国内侨务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几年来,哈尔滨市外侨办不断强化国内侨务工作的基础地位。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为主线,结合哈尔滨市的实际情况,明确思路,开拓创新,实现了国内侨务工作的新突破。
    
    (一)贯彻《保护法》,以人为本,切实做好归侨、侨眷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随着我国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哈尔滨市归侨侨眷职工下岗问题十分突出。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全市共有2,110名归侨侨眷职工下岗,其中归侨下岗职工67人。近年来,全市各级侨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从解决思想认识入手,努力营造推进归侨侨眷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良好氛围。基层侨务部门结合各自实际,出台了相应的再就业照顾政策,通过实施归侨侨眷职工再就业工程,解决了一批归侨侨眷下岗职工在工作、生活上的困难。经过全市各级政府、侨务部门的努力,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现已有1,848名下岗的归侨侨眷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占全市下岗的归侨侨眷职工的87.5%。一部分归侨侨眷再就业职工在实现致富的同时,还帮助其他归侨侨眷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既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也稳定了侨心,为全市社会稳定而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努力做好扶贫工作,争取侨心、凝聚侨力。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全市归侨侨眷下岗职工的人数在不断增多,加之在职职工的提前退休,一些原来生活比较贫困的归侨侨眷,由于种种原因生活状况更加窘迫,数量也呈上升趋势。目前,全市生活贫困的归侨侨眷有3,000多人,扶贫任务十分繁重。由于哈尔滨市地方财政收入较低,人均生活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这就给扶贫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哈尔滨市在国家、省侨办、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为全市贫困归侨侨眷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实现脱贫致富做了一些尝试。据不完全统计,3年来,共组织下发救济款6万元,为50多名贫困归侨、侨眷解决了生产、生活困难,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了一部分贫困归侨、侨眷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特别是在1998年抗洪救灾中,积极帮助受灾的归侨、侨眷抗灾自救,重建家园,共下发救济款7万多元,捐赠款物折合人币53万元,其中接受海外华侨华人捐赠达50多万元人民币。
    
    (三)认真开展了身份认定工作,落实为归侨侨眷子女升学加分政策。1992年2月28日,黑龙江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通过了《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办法》。明确规定了对归侨、华侨和归侨侨眷子女升学的加分照顾规定,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归侨、华侨和归侨侨眷的关心和照顾。为把这件好事办好,哈尔滨市外侨办为了切实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本着对政府和归侨、华侨和侨眷高度负责的态度,制定出台了《归侨侨眷身份认定办法》,办法透明、严格、规范,努力做到“一看就明白,一问就清楚,一办就满意”,杜绝了“假侨眷”现象的发生。2003年,共认定归侨、侨眷身份302人,成人高考加分证明26件,高考加分证明573件,中考加分证明598件。这项工作不仅受到广大归侨、侨眷的普遍认可,也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四)关心爱护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热心做好侨务信访工作。哈尔滨虽然不是侨乡,归侨、侨眷少。但是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却占有相当的比例,在重点院校和大型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对如何做好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的工作哈尔滨市外侨办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每年春节和一些重要节假日,都组织侨务干部到归侨、侨眷知识分子较为集中的院校、企业去慰问。尤其是最近国家正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哈尔滨市外侨办根据“三大动力”是工作重点的实际,利用节假日开展走访、座谈和慰问活动,积极调动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和职工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做贡献的积极性。同时,认认真真做好侨务信访工作。近3年来,全市各级侨务部门共接待归侨、侨眷来访3,200多人次,受理直接来信292件和有关部门转来信访件69件,做到了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五)创新突破,推进了社区侨务工作的深入发展。全国侨政工作会议以后,哈尔滨市外侨办按照国务院侨办的工作部署和要求,认真学习先进经验,努力适应侨务工作社会化的新形势,从实际出发,1998年在道里区开展了创建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区活动,不断探索创新“依托社区,健全网络,拓宽领域,健全制度,提高为侨服务水平的工作思想,努力开展了哈尔滨市的社区侨务工作。在国务院侨办和省侨办的指导下,全市社区侨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特别是道里区曾两次荣获全国侨务先进社区荣誉称号,形成了社区基础扎实,服务网络健全,社会优势互补,双向服务有序,依法维护有力的工作机制。
    
    (六)壮大侨务经济力量,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3年来,哈尔滨市国内侨务工作始终把为侨服务和为经济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泛深入地开展“兴国利侨—助侨行动”,为华侨华人、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服务,积极帮助和扶持侨属侨资企业的发展,经过努力工作,哈尔滨市侨务经济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目前,哈尔滨市一些侨属企业已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安排归侨、侨眷就业等做出了重大贡献,有的侨属企业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截止到2003年底,全市侨属企业已发展到85家,资产总额110,740万元,其中归侨、侨眷资金5552万元,侨资总额197万美元,固定职工2905人,归侨、侨眷职工243 人,年销售额36,975万元,年创利税2200万元,形成了商服、养殖、超市连锁、房地产开发、图书批发、高科技等多种产业发展的格局。如由朝鲜归侨曲艳秋创办的“哈尔滨延大食品有限公司”经过10年的发展,从创办时的30多平方营业面积,9名员工发展到现在公司固定员工206名,各种车辆19台,仅哈尔滨市内的连锁店就达64家,遍布7个区,总营业面积近万平方米,经营的小商品发展到7,000多个品种,公司资产近亿元,每年上缴利税近百万元。曲艳秋在做好本企业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帮助归侨、侨眷下岗职工再就业,七年来累计安排200多名归侨、侨眷职工在该企业就业。在1998年抗洪抢险斗争中,曲艳秋捐款捐物10余万元,被评为市、区抗洪先进。该公司连续6年被省、市、区评为优秀私营企业、质量信得过企业、优秀侨属企业称号,曲艳秋同志也在1999年被国务院侨办授予全国侨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七)加强横向联合,探索开展侨务工作的新思路。2003年11月份在广州、深圳召开的全国十五个副省级侨务协作年会期间,哈尔滨市与广州、深圳侨务同行积极探讨南北联合、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广大华侨华人、归侨侨眷事业发展搭建平台的新思路。经过充分的协商酝酿,达成了共识。哈尔滨市外侨办与广州市侨办、深圳市侨办三方一致同意,建立侨务友好协作关系。本着“联合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侨务工作。冰雪节期间,广州市、深圳市侨办主任率领有影响的侨商企业家到哈尔滨市参加“冰雪之约”活动,并于2004年1月6日正式签署建立友好关系协议书。明确了三地利用大侨务资源,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的工作思路,三地的企业家们也就开展交流与合作进行了深入洽谈,达成了一批合作协议。
    
    三、为地方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做出了新贡献
    
    几年来,哈尔滨市外侨办始终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个宗旨,把招商引资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侨务部门对外联系广、渠道多、信息灵、组织活动方便等优势,积极利用每年一度的哈洽会和国际冰雪节的良好时机,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全市引资需求及海外人士创业意愿的基础上,以开发区、松北新区为重点部门,以医药、汽车、电子、房地产等为重点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经过努力,共介绍和直接参与达成合作项目20余个,协议利用外资1.5亿美元。如在2001年哈洽会期间,哈尔滨市外侨办成功地举办了“海外华商联谊恳谈周”活动,有69名华商参加论坛和洽谈,在全市引起了很大反响。又如在“2002哈尔滨国际商务之桥”活动中,经侨务部门的牵线搭桥和积极促进,中外企业进行了深入洽谈并取得积极成果,共签订了8个合同和协议,协议金额达7,000万美元,国务院侨办主办的《侨务工作研究》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此外,市外侨办还积极扩大宣传,提高了哈尔滨在海外的知名度。1998年以来,市外侨办先后组织了“98哈尔滨国际北方城市市长会议”、“英法活动周”、“国际友城交流活动月”、“大使聚冰城”、“海外华商联谊恳谈周”、“国际商务之桥”、“国际冰雪之约”等大型涉外活动,相继邀请海外侨领和企业家来哈,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了哈尔滨的发展和变化,直观有效地宣传了哈尔滨。同时利用侨务团组出访之机,把宣传工作做到海外去。在出访过程中,向海外华侨华人发送宣传哈尔滨的画册、光碟及各种招商引资方面的资料2,000余份,受到广泛欢迎。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6-10-68327530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