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基因芯片技术创业计划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持有者:李海蒂
    
    联系方式:guoawt@yahoo.com
    
    项目介绍:
    
    技术特点:基因芯片(Gene chip)是最重要的一种生物芯片,又称DNA芯片或微阵列(DNA chip或DNA microarray)。它是指通过微电子技术和微加工技术将大量特定序列的探针有序地固定于支持物上,然后与标记的样品进行杂交,通过杂交信号的强弱判断靶分子的数量。用该技术可将大量的探针同时固定于支持物上,所以一次可对大量核酸分子进行检测分析,从而解决了传统核酸印迹杂交技术操作复杂、自动化程度低、检测目的分子数量少、效率低等不足。 基因芯片技术上的特点是具有高度并行性、多样性、微型化和自动化四大特点。高度并行性有利于基因芯片所示图谱的快速对照和阅读,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多样性提供了样品的多指标测定;微型化能大大节约所需样品和试剂用量,降低成本;自动化既减少了人力投入又保证了质量。同时,基因芯片还具有操作方便、信息综合处理能力强、结果可靠和仪器配套齐全等优势。
    
    应用范围:基因芯片用途广泛,在生命科学研究及实践、医学科研及临床、药物设计、环境保护、农业和军事等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基因芯片以及相关产品产值有可能超过微电子芯片,成为本世纪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
    
    1)医疗保健业:在婴儿出生前,可用基因芯片进行有效的产前筛查和诊断,防止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婴儿出生。而在婴儿出生后,可用基因芯片技术来分析其基因图谱,不仅可预测出他(她)日后可以长多高,还可预测其患心脏病或糖尿病等疾病的潜在可能性有多大,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月对全国的演讲中指出“未来十二年,基因芯片将为我们一生中的疾病预防指点迷津”。可见基因芯片在医疗保健业中是大有可为的。
    
    2)医学诊断及治疗:基因芯片在治疗方面也发挥巨大作用,可帮助医生及患者从“系统、血管、组织和细胞层次(第二阶段医学)”转变到“DNA、RNA、蛋白质及其相互作用层次(第三阶段医学)”上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便采取预防及治疗措施。由于人类的疾病都可最终归因于基因结构或表达异常,因此,分析基因或蛋白质可以为医生提供有用的信息,帮助病人取得确切的诊断。以生物芯片为核心的临床诊断系统具有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准确灵敏、成本低廉、能同步进行多项检测等优势,极有可能替代现有的临床检验方法,成为今后的主流技术。
    
    3)制药业:基因芯片对于药物靶标的发现、多靶位同步高通量药物筛选、药物作用的分子机理、药物活性及毒性评价方面都有其它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这可大大节省新药开发经费;并且可对由于不良反映,而放弃的药物进行重新评价,选取可适用的患者群,实现个性化治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药品说明书上的适用症和禁忌症都会改为适用基因型和禁忌基因型,使得药品更加针对不同个体的不同疾病,达到疗效更佳、副作用更小的目的。
    
    4)农业:通过包括基因芯片在内的各种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对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农作物和水果等进行物种改良。我们从中筛选出优质、高产、抗病、抗不利环境能力强的农作物或水果,延长其存储期,提高其营养价值,甚至赋予其治疗作用。此外,我们还可以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开发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
    
    5)商品检验、检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技术性壁垒、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的运用成为各国保护贸易和产业的重要手段,如美国正在重新对5000种商品制定更加严格的技术法规和标志。中国加入WTO对检验、检疫部门的商检提出更高的要求。基因芯片技术是检验、检疫中最快速、最大量、最适用的高新技术。针对商检的内容和对象不同,检验、检疫基因芯片可分为食品卫生检验芯片、植物检验芯片、动物检验芯片和转基因植物检测芯片。
    
    除了上述几方面的应用之外,基因芯片在环境保护中还可快速检测污染微生物或有机化合物对环境、人体、动植物的污染和危害。基因芯片在军事上也在广泛的用途,在美国一些公司已经得到政府的资助,开发生物战病原体检测系统。基因芯片技术也可用于血型和亲子鉴定、DNA指纹鉴定等方面,美国司法部已在实验室内完成了罪犯DNA指纹分析的基因芯片。
    
    市场前景:基因芯片虽已有了几年的发展历史,但这项生物与信息相结合的技术仍在相关领域里十分新颖。终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普及和发展。这是一个生物医学领域里的新动向,新潮流。目前美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此产品价格昂贵。面对蕴藏着极大商机的中国、美国,以及其他国的研究机构,制药工厂和医院诊所等的需求,用此高新技术在中国生产芯片,再将产品推销到世界各地,其广大市场的前景不可估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6-10-68327530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