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首页 > 文化宣传 > 正文

经典连东西,文化搭心桥:美国各地举办活动庆新年

2019年02月14日 14:3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纽约2月13日电 综述:经典连东西 文化搭心桥——美国各地举办丰富活动庆祝中国农历新年

  连日来,美国各大城市纷纷举办精彩的文艺演出和文化体验活动庆祝中国农历新年。中西合璧的精湛演出,传统地道的文化展示,令众多美国民众在体会中华文化魅力的同时,与当地华侨华人一起共享新春欢乐。

  奏响经典 中西和鸣

  纽约联合国总部近日迎来一场特殊的演出——苏州交响乐团的中国农历新年音乐会。联合国大会会议厅当晚布置得喜气洋洋,虽非专业音乐厅配置,但也“尽己所能”做足准备:中层和顶层多组射灯齐放,标志性的联大演讲台被一面红色大鼓取代,两侧显示屏播放着新春风情片和乐手演奏近景。

  《春节序曲》《茉莉花》《敦煌》等中国名曲以及小约翰·施特劳斯和柴可夫斯基的经典作品奏响,将中国农历新年的喜悦和祝福传递给联合国官员、各国使节以及纽约地区的观众。

  曾在中国工作过的希腊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卡拉姆夫雷佐斯说:“音乐会十分精彩,我尤其喜欢其中的中国乐曲,仿佛又回到了中国。”

  指挥家陈燮阳对记者说,苏州交响乐团受邀到联合国演奏意义重大,这里各国使团聚集,能将中国春节文化传至全世界。而交响乐能打破语言障碍,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东方与西方音乐的碰撞交融,同样是近日在洛杉矶迪士尼音乐厅举办的中国农历新年音乐会的一个特色。洛杉矶爱乐乐团为当地观众献上了《春节序曲》《塞北舞曲》《瑶族舞曲》《茨冈狂想曲》等东西方经典作品。华人作曲家杜韵取材于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昌调腔经典剧目的新作《渴》,为音乐会掀起高潮。

  新昌调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声腔之一,被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在洛杉矶爱乐乐团的伴奏下,3名来自浙江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的艺术家把女性对自己身份的追寻和思考演绎得淋漓尽致。

  杜韵告诉记者,她希望把多彩的中国文化展现给西方观众,“让西方观众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更多、更深入地去思考”。

  洛杉矶爱乐乐团副总裁马蒂诺表示,新昌调腔的表演很有特色,让美国观众在欢庆中国农历新年的同时,了解到更丰富的中国文化。

  10日,芝加哥地区的观众也享受到了一场地道的中国文化盛宴。湖北歌剧舞剧院编钟国乐团和中国国家京剧院一团的艺术家们联袂在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厅献上了一台“欢乐春节”大戏。

  八音和鸣,古乐悠扬;国粹京剧,余音绕梁。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和李胜素演绎的《长生殿》片段赢得观众大声喝彩,《三岔口》和《闹天宫》的诙谐场面则让现场小朋友笑声不断。来自印第安纳州的阿克森冒雪驾车赶来观看这场“节目都很精彩”的演出。阿克森的大女儿不时用手机录下片段,准备给留在家里的妹妹观看。

  观众席里的小男孩德雷克因为穿了一身浅黄色的唐装而格外引人注目。他母亲告诉记者,德雷克生于龙年,正在学习中文,为了庆祝中国农历新年,他特意穿上中国传统服装来观看演出。

  体验国粹 分享美好

  9日,美国首都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迎来中国农历新年“家庭日”,共吸引7000多人前来体验中国春节。现场张灯结彩,大厅里人头攒动,年画绘制、灯笼制作、脸谱填色、提线木偶等互动展位前都排起了长队。

  同家人一起来参加活动的华盛顿居民卡特里娜说,她女儿从两岁起就开始接触与中国有关的读物,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她希望女儿能在多元文化中成长,而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了解中国的一个“绝佳窗口”。来自马里兰州的佩里说,他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把所有活动都体验了一番,不仅近距离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过了春节,还留下了一家人共度时光的美好回忆。

  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县上初中的格蕾丝在活动中收获了一个小灯笼,上面用毛笔写着她的中文名。她对记者说,她看了中国中央民族乐团日前演出的大型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中国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她想进一步了解中国,期待有朝一日能去中国过春节。

  在美国第四大城市休斯敦,美国亚洲协会得克萨斯州分会9日举办庆春节活动。浙江杭州的手工艺人现场展示了多项手工技艺,包括杭州刺绣、宣纸制作、纸伞制作和木雕等。当地民众对这些新颖别致、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赞叹不已。

  现场的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参与手工制作,场面十分热闹。带着孙子孙女来感受中国文化的玛丽亚难掩兴奋的心情:“非常吸引人,我太喜欢了!我们需要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认识这些精美的艺术品。”

  参加活动的当地艺术教师比尔德说,美国学生对中国的了解有限,通过文化来认识中国是非常好的途径。她说:“我希望能更多地了解中国春节和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不同的文化能让我们彼此加深了解。”(执笔记者:刘黎;参与记者:徐晓蕾、王强、高山、高路、孙丁)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