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首页 > 地方侨务 > 正文

汕头特区立足优势 擦亮“侨”字招牌

2020年10月22日 16:34    来源:南方日报

  全面深化改革 蹄疾步稳 以特区之为谋汕头之变

  汕头华侨试验区成为投资热土。杨立轩 摄

  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之路无坦途。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必须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改革综合效能。

  改革创新,为全国范围内的制度变革提供经验做法和理论启示,是经济特区与生俱来担负的使命。40年过去了,这一使命的价值不仅在新时期越来越得到凸显,通过改革创新,再创特区辉煌,更成为了几个特区的共识。

  目前,汕头正按照“一个总目标,八项大行动”的重要决策部署,以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为目标,着力打造内秀外名的“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和沿海经济带东翼经济中心、区域科教文卫中心。把改革“继续用足用好”,以特区之为谋汕头之变,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将进一步激发汕头创新发展的活力,擦亮汕头经济特区这块耀眼的“金字招牌”。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王涵琦

  敢闯敢试 推动制度创新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这也对创新体制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制度创新的实验田,40年来汕头经济特区以“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不断探索创新。

  “不到一个小时证就办下来了,不愧是‘特区效率’。”前来汕头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的郑先生惊喜地发现。

  “24小时办结”是自2018年起,汕头针对行政许可事项办理实现的重要突破,是曾开全国风气之先的“24小时内答复”制度的再升级。以龙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为例,行政许可从法定20个工作日办结,缩短至5个工作日,又通过整合优化审批职能和精减规范审批环节,于2018年率先实现了全省食药监系统“24小时办结”,完成了从“答复”到“办结”,从“承诺”到“践诺”的跨越。商事制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企业开办时间2018年为5个工作日,2019年起缩短至2个工作日。

  目前,在汕头市政务服务中心,已经有47个单位进驻,承担行政事项的统一受理、审批、发证和公共服务工作,实现“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其中,可在24小时内办结的事项已经超过350个,能够在服务中心完成办理的事项已达1675个。同时,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也在逐步推行,市、区(县)政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已达80%以上,全面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汕头还设立了重点项目审批代办制,以自愿委托、无偿代办、全程服务、合法高效为基本原则,为全市符合条件的投资重点项目提供行政审批协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汕头经济特区提出,将促进系统化、集成式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全省率先创建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城市”的目标迈进。

  不仅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承接48项广东省改革试点任务,部署274项改革措施,重点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信用汕头”平台建设、社会治理体制方面等18项重大改革任务;深化放权强区,将327项市级权限下放到区县实施;实施稳外贸12条措施,复制推广177项自贸区改革创新试点,率先开展18项口岸业务改革……

  立足优势 擦亮“侨”字招牌

  汕头是著名的侨乡,祖籍潮汕的海外侨胞有1500多万人,占全国海外侨胞总数的四分之一。40年来,侨资侨力一直是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的强大助力。截至目前,汕头累计利用侨资近百亿美元,海外侨胞兴办的公益项目多达6000多个,覆盖了教育、医疗等领域,几乎每个乡村都能看到华侨捐资的项目。站在特区建立40年的新起点上,立足于侨乡优势,汕头经济特区因势利导,再度出发。

  9月30日,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举行第三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开园)仪式,10个项目共计投资59.8亿元。

  作为目前全国唯一一个以“侨”和“文化”为特色的国家级战略平台,“特区中的特区”,汕头华侨试验区自2014年经国务院批复设立以来,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800多亿元,已吸引总投资约190亿元的宝能、泰盛、明园雅士利和潮商等10家总部企业项目在华侨试验区落户。搜狗人工智能公司也已注册落户,正积极推进前期对接的应用场景落地。共计691家企业在直管区内存量登记注册,总注册资本达人民币457.44亿元。

  特色金融产业在华侨试验区孕育壮大。2019年底,深耕细筑4年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华侨板”升格为广东股权交易中心汕头分公司,负责实施汕头非上市股份集中托管业务,在帮助企业进行股权、债权融资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截至目前,“华侨板”注册挂牌企业数量达633家,9家挂牌企业先后实现股改和转板到“新三板”,被市金融局授予“科创板孵化基地”;累计为板内企业实现融资超7.5亿元;通过调研学习发达地区金融产品,结合本地企业需求,创新设计了“助企贷”融资模式,向企业累计投放近2.4亿元,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今年受疫情影响,企业复工复产需求迫切,但面对不小的资金难题。华侨试验区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服务保障作用,借助“华侨板”发动挂牌企业、合作金融机构共同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满足特殊时期的融资需求。“政府是一路开绿灯,不到一周,资金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汕头市粤东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嘉莹表示。

  目前,华侨试验区正全力推进汕头大学东校区暨亚青会场馆项目建设,对标“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今年6月,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集中推出24条涵盖广、力度大、措施实的重磅政策;近日,华侨试验区又签约了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项目,助推汕头经济特区进行5G、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基建建设。重点项目和新兴项目上的投入,政策利好的加持,华侨试验区将为汕头经济特区插上再次腾飞的翅膀。

  此外,汕头还在不断探索引侨聚侨的新途径,积极发挥潮商大会、粤东侨博会、侨梦苑、新侨创新创业基地的联动作用,在贸易、投资、金融、通关、公共服务、侨务管理等领域多项并举,借助2020年4月刚刚批复设立的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最大限度地凝聚潮籍侨胞之力,创新侨乡开放发展路径。

  科创引领 激活发展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汕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从人才引进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科创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打造区域科创中心,激发特区发展的新动能。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汕头要突破科技创新的瓶颈,首先要解决人才问题。一方面,汕头致力探索人才引进,不断完善“柔性引才”机制:2018年,汕头出台“人才新政30条”,全方位打造最优“人才生态环境”;2019年,汕头出台《汕头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和《汕头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为高层次人才发放“汕头人才金凤卡”,提供包括落户、子女入学、医疗等52项服务;今年3月,汕头又提出“引进博(硕)士三年行动计划”,拿出2亿元专项资金计划三年集中引进1000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和3000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另一方面,国际知名高等学府以色列理工学院与汕头大学合作办学,为汕头人才培育提供了新的契机。

  知识产权保护是科技创新的“保护伞”。今年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复同意建设中国(汕头)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汕头成为继佛山、深圳后,广东省内第三个获批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城市。保护中心的获批建设,将大大缩短企业创新成果转化和维权的周期,对特区的科技和产业创新起到激励作用,助推汕头重点产业补齐科技创新短板。

  科研技术水平的提高是科技创新的核心。2018年9月,广东省智能化超声成像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获批落户汕头;2019年1月10日,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在汕头正式挂牌运营,目前组织首批19个境内外院士专家团队展开攻关,3个科研项目获省立项支持;今年2月,汕头龙湖工业园区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些重要举措,将有利于汕头市整合创新优势资源,更好地聚集高端人才,为技术攻关提供有力支持。

  8月17日,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容量最大的160千伏超导直流限流器,在汕头南澳岛柔性直流系统实现挂网试运行。到2019年,汕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715家,占粤东西北总数的28.26%,获国家级认定的有20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9家,居全省第7位;重点实验室8家,居全省第6位;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7家,列全省第8位。汕头在科技创新领域作出的一系列突破正逐步显现成效,科技赋能的新优势也将逐步为特区增添新的光彩。

  数读

  汕头市政务服务中心,已有47个进驻单位,进驻政务服务事项1675个,24小时内可办结的事项已超350个。目前,在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理的事项共1313项,网办率达68%。

  汕头着力构建市、区(县)、镇(街)、村(居)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已建成区(县)一级政务服务中心8个,镇街一级政务服务中心66个,村居一级公共服务站1087个。

  截至目前,“华侨板”注册挂牌企业共633家,其中展示层608家、交易层25家(有限责任公司621家、股份制公司12家),9家挂牌企业先后实现股改和转板到“新三板”,2家金融机构进行股权托管,托管股本数约81亿股。

  “华侨板”累计为企业融资超7.5亿元,其中为5家企业发行私募债5000万元,对接银行融资约3.5亿元,通过“助企贷”融资项目投放2.4亿元,另外帮助3家企业撮合增资扩股累计约1.1亿元,发放各类补贴奖励约690万元。

  2019年以来,汕头市200家企业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总量714家、占粤东西北总数的28.26%,预计将获得研发费后补助、加计扣除、减税降费等政策红利约10亿元;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总量达到9家、列全省第7位;新增重点实验室1家,总量达到8家、列全省第6位;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总量达到227家、列全省第8位。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