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首页 > 地方侨务 > 正文

走侨乡,观桥景,品“潮味”

2020年10月26日 13:57    来源:经济日报

  走侨乡,观桥景,品“潮味”

  金秋时节,怡然在韩江之畔,摆上精美的枫溪陶瓷茶具,品着凤凰单丛工夫茶,眺望广济桥的绰约风姿;漫步于有1600多年历史的潮州古城,在牌坊街欣赏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在古街巷、祠堂中追忆历史……这样的“潮文化”令人沉醉。

  在中国著名侨乡潮州,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汇聚、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碰撞出了儒雅精致、圆融开放的“潮文化”。以工夫茶、潮州菜、潮绣、潮剧、金漆木雕等为代表的“潮文化”誉播海内外,也为潮州留下了众多文物瑰宝。今天,潮州这座“活着”的古城,在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不仅是全世界潮人的乡愁,更承载着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走向世界。

  历史文化传承千年

  “到潮不到桥,枉向潮州走一遭。”这句从清代流传下来的俗语,说的是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的潮州广济桥,俗称湘子桥。“湘子桥是潮州人的乡愁象征。”马来西亚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令鼓创始人、潮州籍文化学者陈再藩说。在东南亚,广济桥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华侨的书画、文学作品中,成为海内外潮州人的精神地标。

  横跨韩江的广济桥,全长518米,桥东西分别有12个和8个状如楼台的桥墩,中间由18艘梭船连成浮桥,可随时开合。其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的独特风格,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广济桥何以成为潮州的文化地标?打开800多年的广济桥史,修缮是不断出现的主题。洪水、飓风、地震、炮火……有史可查的重修重建达20余次。潮州官民在数百年间合修广济桥的波澜壮阔史,让这座桥成为代代传承的厚重记忆。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潮州知州曾汪以86艘船相互连接而成浮桥,开启了历任知府知州接力修桥的历史。明宣德年间,潮州知府王源重修广济桥,以十二座华美的楼阁分布在东西两端。从修桥第一人曾汪开始,官民合修广济桥成为传统。

  广济桥“十八梭船”的浮桥、亭阁模样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消失。2003年,广济桥全面修复,2007年竣工,恢复明代风貌,重现“十八梭船廿四洲”之风韵。从2018年起,潮州以广济桥为主角打造了美轮美奂的“凤城之光”灯光秀,安静的古城在节假日一下成了“堵城”,韩江两岸人山人海,游人竞相前往。

  成为网红打卡地的广济桥更成了海内外潮州人的骄傲。马来西亚柔佛州潮州八邑会馆会长陈周平去年以广济桥为主题的花车参与当地柔佛古庙百年神游盛会,希望通过广济桥把潮州介绍给当地人。去年底,40位马来西亚青少年来潮州寻根,陈周平特地带他们参观广济桥夜景及灯展,“小朋友们很兴奋,有的甚至不敢相信这是桥”。

  一座桥,浓缩了潮州人对待先人遗迹的态度。穿过1600多年的历史烟尘,潮州如今保留了大大小小的文物景点1345处,成为粤东地区文物古迹最为密集的地方。近年来,潮州更是用“绣花”功夫推进古城文物建筑、街区巷道、名人故居的保育修缮,实施了5个历史文化街区和5个主题街区的微改造项目,让历史文化赋予古城灵魂。如今,在全国135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潮州榜上有名。

  今天,人们登上潮州古城七城门楼之首巍巍广济楼,眺望滔滔韩江;穿过牌坊街熙熙攘攘的人群,瞻仰表彰历代功勋人物的23座石牌坊;走进韩文公祠,回顾百姓追记曾被贬为潮州刺史的“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造福农桑之功……在追忆历史中,增添文化自信。

  精美工艺推陈出新

  在潮州,除了逛不完的文物古迹,还有赏不尽的民间艺术。潮州作为全国首个“中国工艺美术之都”,拥有潮剧、铁枝木偶戏、潮州歌册、潮绣、潮州木雕、大吴泥塑、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潮州工夫茶艺等多达1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今年7月份,“雕绘乾坤——潮州木雕展”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受疫情影响闭馆数月的国博重启后首批展览之一。意趣盎然的明代府楼猴、庄重华丽的清代《郭子仪拜寿》三牲供台、活灵活现的当代龙虾蟹篓……160余件(套)木雕精品让国内外参观者为潮州文化的博大精深、艺术家的精湛技艺赞叹不已。

  潮州何以诞生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民间工艺?专家认为,这源自移民文化、海洋文化的双重滋养。“潮州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根基是移民带来的文化和技艺。”潮州工艺美术协会会长李炳炎说。宋元时期,大量因中原动荡而南下的移民进入潮州,带来了多样化技艺,潮州因而成为“中原文化的典橱”。

  潮人跋山涉水而来,又乘风破浪出海。近代以来,大批潮人下南洋经商,积累财富后回馈家乡,建宗祠、起豪宅,光宗耀祖,使建筑成为工艺美术之集大成者。

  在潮州的祠堂内,石雕、木雕、嵌瓷、漆画、刺绣等技艺广泛应用,多达数十种艺术同时呈现,交相辉映。潮绣色彩浓烈,善以绣、钉、垫、贴、拼、缀等技法凸显立体感,绣品常用于悬挂厅堂;潮州金漆木雕以多层次的雕刻技法和金漆装饰手法著称,玲珑剔透,金碧辉煌,雕梁画栋随处可见。

  “潮州人对于宗族的敬重与信仰直接推动了潮州工艺美术登峰造极。”李炳炎说。光绪年间,“斗艺”之风兴起。一座祠堂,主人通常会请两班艺人同时动工,比试技艺高低。施工时用布和竹篾隔开,各自施展浑身解数,待竣工之时拆去,大家品评优劣,优胜者获得更多奖金。“斗艺”之风促使艺人不断推陈出新,作品越来越精细、瑰丽。

  “斗艺”早已成为历史,非遗技艺的传承需要出新招。近年来,在潮州市政府大力推动下,许多非遗大师走进校园收徒,并将工作室开进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市高级技工学校,让老手艺融入当代家居、装饰等行业,焕发生机。“希望有更多年轻人了解潮州工艺美术,并将其发扬光大。”潮州木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培臣说。

  “潮文化”更显新潮

  古迹与非遗,两种精致瑰丽的“潮文化”碰撞,会带来怎样的惊喜?

  取材于清代广济桥风光的潮州木雕《湘子桥图》,再现了当年“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盛景:作为当时贸易枢纽的广济桥热闹非凡,桥上有摆摊者,有提篮叫卖者,有凭栏远眺者,浩瀚江景与市井意趣尽在桥上。

  数百年后的今天,“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盛景又在广济桥上重现,非遗传承人和游客成了桥市的主角。

  “依托古桥古文物资源,广济桥上有了常态化非遗展示与动态化非遗集市。”广济桥文物管理所所长余小洁介绍。桥上的亭台楼阁成了非遗的绝佳展示舞台,手拉朱泥壶、潮州木雕、潮绣等非遗工艺精品陈列于六大展室中,免费向游客开放;每逢节假日,非遗传承人的绝技在展示区精彩上演,并邀请游客体验互动。“民间艺人赶集来”的动态化非遗集市,则是昔日桥市文化的再现,不仅众多民间工艺竞展风采,还可欣赏到潮州鲤鱼舞、潮安舞龙等非遗项目表演,每次都吸引近万游客参与。

  文物古迹与非遗文化融合,不仅让二者焕发了新活力,更为文化旅游发展打开了新思路。从2017年起,潮州着力打造了“文化古城·乐享名街”活动,每周二、周四,讲古、铁枝木偶等非遗项目在古城文化地标——牌坊街轮番上演;每周三,由非遗项目组成的文艺巡游队伍则来到牌坊街,一路载歌载舞,赢得游人阵阵欢呼……

  如今,不仅众多非遗项目进驻广济桥、牌坊街等古城区各文物旅游景点,古城旅游区还设置了潮州陶瓷、潮绣、木雕等潮式手信为主的购物门店,为游客带来了丰富的特色旅游购物体验。

  逛古城、观故居、赏非遗……潮州古城特色文化旅游“火”遍了海内外。2019年,潮州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629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98亿元。

  传承千年“潮文化”,在当今越来越“新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