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首页 > 地方侨务 > 正文

广东汕头:做好“侨”字文章 勇创特区新局

2020年11月16日 10:37    来源:金羊网





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

  【牢记嘱托再出发】汕头:做好“侨”字文章 勇创特区新局

  文/羊城晚报记者 赵映光

  图/羊城晚报记者 宋金峪

  “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跟我们有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汕头考察,在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深情地说出了这段话。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在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中,侨资侨力成为了汕头这座著名侨乡腾飞的重要力量;而今迈入新时代,汕头将如何进一步打好“侨”牌,乘势而上勇创新局呢?近日,羊城晚报记者跟随(广东)省委宣传部组织的中央及省市媒体采访团,走进汕头市侨批文物馆、西堤公园、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等地,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了解侨文化,解码汕头蝶变。

  12万封侨批无声诉说游子家国情怀

  位于韩江、榕江和练江三江入海交汇处的汕头西堤公园,是世界记忆名录侨批纪念地,它见证了汕头从渔村、码头,到港口、商埠的时代变迁。

  “数以百万计的华侨从这里乘船出海,他们回望家乡最后的景象就是这里。”站在西堤公园的海滨木制栈道上,西堤公园管理所负责人陈宁邑告诉记者,漂洋过海的侨民们在苦苦拼搏时仍心系故里,采用了侨批这种“银信合一”的特殊寄汇方式,寄回一些血汗钱赡养家庭,“这便是我们常说的‘三江出海,一纸还乡’。”陈宁邑说。

  侨批,是华侨家书与汇款合一的特殊载体,是华侨华人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独特文化。侨批肇端于民间,流转于国际海陆丝路,真实地反映了华侨与眷属特有的精神与感情,是集原生态性、民间草根性为一体,研究华侨史、家族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等的珍贵档案文献。

  2004年,汕头市侨批文物馆成立,目前馆藏侨批数量高达12万份,这12万份潮汕侨批,为2013年“中国侨批”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作出了应有的汕头贡献。

  坐落在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的“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同样是华侨心系桑梓的历史见证之一。前美村党委副书记陈作松告诉记者,和许多爱国爱乡侨胞一样,陈慈黉家族在海外发家后,不仅回到祖居地建起宅第,而且还疏浚了村里原有的沟渠,开凿了从村口通到韩江的运河,便利了村里的交通;同时,建造了不少学校,适龄儿童皆可免费入学,促进了当地的教育事业。

  从特区到华侨试验区的全面扩大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侨资侨力同样为汕头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汕头现有海外华侨华人500多万,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汕头已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50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93.8亿美元,其中近九成为侨资。

  2014年由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的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简称“华侨试验区”),是全国唯一以“华侨”为主题、经济文化合作为纽带的国家级发展平台,这个“特区中的特区”无疑是用“侨”为汕头对外开放拥抱世界搭建了更加便捷的“桥”,也是汕头深化改革开放迎来“二次创业”的历史机遇。

  在过去的6年时间里,华侨试验区已成为中国最大“侨梦苑”和新侨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首个具有华侨特色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华侨板”(如今已升格为“广东股权交易中心汕头分公司”),广东华侨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规模达200亿元的华侨产业母基金等平台相继落地运营。

  如今,昔日的“特区速度”也在华侨试验区重现:高标准规划建设汕头东海岸新城新津、新溪和塔岗围三大片区,完成围海建设并实现互联贯通;东海岸大道通车,跻身广东沿海经济最美滨海公路的一段;明园、泰盛科创园落户开工,粤东首个地下管廊也在此启动建设……截至目前,华侨试验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00多亿元,相关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

  今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实施,集中推出24条“重磅”政策,提出试验区要发展特色金融、商务会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教育培训、医疗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探索建设面向全球华侨华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