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江门创新思维积极探索侨批保护活化新路径

2021年01月04日 16:36    来源:南方日报

  创新思维积极探索侨批保护活化新路径

  ■陈 冀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期间强调:“‘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作为“中国第一侨乡”、侨批保护研究的前沿重镇,江门市创新思维、积极探索,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展开一场大讨论,汇聚“金点子”,开出“好方子”,为侨批保护活化注入新活力、探索新路径、形成新思考。

  侨批,可谓“跨越山海的家书”“穿越时空的诚信”,它是当年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件”“汇款单”合一的邮传载体。潮汕闽南地区叫“侨批”,在江门又称“银信”,即有“银”、又有“信”,在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16万件侨批中,江门侨批文献有近5万件,现存最早的侨批也出自江门。江门侨批以其数量多、历史跨度长、覆盖范围广、内容丰富等特点,在世界记忆遗产保护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作为重要的华侨历史文化瑰宝,侨批与开平碉楼一样,是世界华侨华人的集体记忆,是传递华侨华人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的重要载体。推动侨批保护活化运用升级,对弘扬华侨文化、塑造湾区人文内涵、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培育时代新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高站位”,加强征集保护,全力抢救岭南文化瑰宝

  侨批承载了海外华侨华人的苦难史、创业史、爱国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作为不可复制、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重要的地区标志物之一,弥足珍贵。要以更大的投入、更好的技术手段抢救珍贵的岭南“敦煌文书”,全力呵护保护。

  一要推动《广东省侨批档案保护管理办法》落实落地。完善侨批捐赠者奖励机制,加强对海外侨团侨批的征集,通过加强与侨团的接洽,面向持有侨批的华侨家族、海外社团、归侨、侨眷,点对点寻访征集,填补侨批征集方面空白。同时积极探索与民间“侨批收藏圈”联系合作,以暂存、托管方式聚拢资源,不求所有,但为所用。

  二要提升专业修护能力。密切加强广东、福建、港澳文物修复单位合作,加大投入力度,更新技术设备,积极引进、培育专业技术人员,加快本地“纸质文物修复实验室”建设,全面提升修复银信档案能力。

  三要开展数字化保护。对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推动侨批保护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实施馆藏银信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展示,积极研究探索将民间侨批藏品纳入数字化管理路径,实现资源共享。

  汇聚“金点子”,坚持学术先行,夯实侨批基础研究

  学术研究是侨批价值凝炼与传播的基础。江门侨批研究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先后受委托起草《世界记忆遗产申报文本——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等一大批研究著作和侨批史料汇编,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接下来要更加注重现实意义,推动侨批从“象牙塔”走进寻常“百姓家”。

  一要集中优势、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博物馆的馆藏优势、民间藏家的信息资源优势,探索建立“侨批文化保护活化研究中心”,统筹三方力量共同参与研究交流,官方机构唱主角、民间力量积极补台,串珠成链,合力促进侨批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要科学梳理、精准归纳。从学术角度整理、提炼侨批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现实价值,以理论支撑舆论、以文化浸润文明,推动侨批学术研究更加具有引领性、实用性、可传播性。

  三要提高站位、明确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整理侨批中的家风故事、诚信故事、爱国故事、民族故事,把侨批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细、讲活、讲生动,立体呈现华侨华人爱国、爱家、爱亲人的朴素情感,出版发行普及型、大众型传播读本,为侨批保护活化和文化传播提供新鲜素材和学术支撑。

  拓展“新圈子”,引入潮流包装,创新侨批活化利用

  江门在侨批活化展示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探索,建成台山银信广场和银信博物馆,举办品牌活动“少年中国说”华侨书信朗诵会,走进北京、广州、武汉等10多座城市进行巡展,参与海外侨批交流展示,创作侨批元素文艺作品等,积累丰富经验,取得较好效果。要推动侨批活动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必须创新侨批活化包装,整合更多资源、方式,赋内涵、善包装、巧推介,以“四个融入”让银信走出“深闺”,通过侨批故事讲好侨乡故事、中国故事。

  一是融入城市。在城市建设、地标建筑、城市景观、文旅项目等方面运用好侨批元素,以开平赤坎古镇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建设为契机,挖掘“侨批馆”“巡城马”等侨批相关历史文化遗存,重现侨批流转生态系统,更多地将侨批档案展示在公共空间,体现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记住乡愁。科学规划侨批展示专馆建设,在核心城区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银信专题分馆,打造城市文化客厅,丰富华侨文化内涵。

  二是融入生活。设计开发侨批手账、侨批红包等具有艺术性、实用性的文创产品,把侨批的信封、邮戳、信笺等,转化为视觉符号,以有形语言传递无形的精神内涵。树立互联网思维,运用3D、4K、5G等技术手段,打造“爆款”宣传品,把教育性、观赏性结合起来,加快侨批网络化、生活化传播。

  三是融入文艺。组织现有侨批题材文艺作品展播,同时积极创作以侨批为主线、反映华侨家国情怀的文艺作品,通过文学、话剧、微电影、纪录片等艺术形式,把侨批背后的华侨精神搬上舞台荧屏,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教化熏陶,成风化人,沁润人心。

  四是融入文明创建。依托侨批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祠堂、村史馆、口袋公园、社区服务中心、校园陈列室等为主阵地,推动侨批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把侨批中蕴含的家风家训、爱国情怀、诚实守信、崇文重教、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等精神内涵,嵌入文明创建实践,培育时代新人。

  开出“好方子”,构筑三大平台,讲好江门侨批故事

  侨批活化利用,需要多方力量支撑,树立平台思维、整合各方资源尤为重要。要找准穴位、打通经络,率先搭建“三大平台”,推动侨批保护活化利用工作有统领、有互动、有阵地。

  一是搭建综合管理平台。坚持党委领导,整合高校、宣传、档案、文旅、规划、教育以及文艺院团资源,主动引导侨批研究、展示、利用,调动收藏者、研究者、创作者、传播者与爱好者的积极性,优势互补,整合资源,提高侨批保护利用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水平。

  二是搭建市际交流平台。促进江门与汕头、潮州、梅州等侨批大户在学术交流、侨批展示等方面的合作,探索交流展览(设立专题展、巡回展览)互动宣教活动等形式,积极宣传侨批文化,实现优势互补、平面化共享交流的良好格局。

  三是搭建海外展示平台。发挥江门海外人缘相通优势,依托华人社团交流活动,助力侨批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同时,用活用好用足侨批载体平台,加强海外华侨工作,做好“侨”文章,讲好江门侨批故事。用侨批架起文化桥梁,唤起海外华侨华人的家族记忆,增进文化认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团结广大海外华侨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系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