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首页 > 地方侨务 > 正文

福州曲艺传承:寻求“虾油味”的时尚感

2021年08月06日 14: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福州曲艺传承人郑怡。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福州8月5日电 (林春茵 郑佳妮)“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描述了“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上下杭街区如此盛景的福州曲艺节目《秦淮河·上下杭》,在日前落幕的第四届福建省曲艺丹桂奖少儿组比赛中拿下一等奖。

  节目中,来自福州市台江区第四小学的小演员苏可滢,站在“三通桥”上,与外出讨生活的“父亲”告别,祈愿“父亲”一路顺风顺水,充满“虾油味”的唱腔稚嫩却葆有深情。

  “传统评话和伬艺让新生代来演唱,充满时代气息,就像传统的汤底加入新食材,增妍增味,我理解这就是‘返本开新’。”“80后”郑怡是福州曲艺节目《秦淮河·上下杭》的指导教师。

  郑怡是福州本地人,师从福州评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如燕,学会了全本对口评话《奇女姻缘》《施三德》。她也钻研伬唱15年,福州伬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强淑如是她师傅。

  郑怡自弹自唱,一人饰多角,表演风格充满张力,乡味厚重的“地瓜腔”将福州民间传说里的市井人物一个个立了起来。

  她曾获福建省曲艺表演一等奖、福建百花奖一等奖等,还新晋为福建省级伬唱非遗传承人。她的伬艺节目《秦楼月·春回坊巷》曾获全国曲艺非遗保护成果学术交流展演银奖。

福州曲艺传承人郑怡受访。 林春茵 摄
福州曲艺传承人郑怡受访。 林春茵 摄

  福州市评话研习所坐落在乌塔下,得益于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的惠民演出政策,传承百年的戏台至今吸引观众满座,只是银发族居多。

  “十番伬,不热闹,没有打击乐,怎么吸引年轻人?我们需要做点什么,让更多年轻人爱上曲艺。”郑怡说。

  最近10年来,郑怡走进校园开设伬艺校本课程。最远的,她去了福州市郊区的闽侯关口小学。在“老福州”聚居的台江区,她长期驻守台江区第三小学和台江区第四小学。

  “郊区孩子生活在乡下,接触课外知识较少,兴趣浓郁;受身边爷爷奶奶的影响,对福州话有亲近感。他们在乐器上反应比较羞涩,喜欢但又不是很自信。”郑怡说,音乐美育不但为孩子带来心灵滋养,也为传承带来希望,“他们卯足劲认真学,我相信十番伬会有新生机。”

  对于城区里的小学,郑怡着重教福州方言,“起码五个字要教一节课”,“得先让他们的耳朵熟悉我的音频,用福州话发音的音频”。

  在《秦楼月·上下杭》中,孩子们操弄古筝、二胡、琵琶、笛、笙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以唱为主,间有说表,舞美设计融入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风情,“孩子们演绎的十番伬充满活力”。

  郑怡传承福州曲艺大师陈润春的唱腔,以表情丰富、表现力突出而著称。她坦言,受旧时社会环境影响,老一代女艺人的表演风格内敛,重于唱腔变化。如今,她乐于在表演中体现女性意识的自觉。

  在新创现代戏《回家》中,郑怡分饰老母亲和儿子方青两角色。该剧讲述了儿子赶考,母亲流落尼姑庵,后母子衣锦还乡的故事。

  “这部剧里女性意识的崛起,是非常具有先锋性的。”郑怡觉得最难演绎的是老母身上“含蓄中带着一股拧劲”,“衣锦还乡时她笑脸相待众亲戚,这是旧社会时期女性难有的大度和主见。”

  福州曲艺扎根于民间。郑怡告诉中新网记者,就读艺校时期,她曾踩着单车到街头巷尾的庙宇祠堂演出酬神戏,“老艺人笑说,菩萨养活了我们”。

  如今,福州曲艺传承有了赛事支撑,有了惠民演出政策补助,还有非遗传承人制度护航。“我们可以在十番伬里,尽情挖掘丰富本土题材,享受'虾油味'的时尚感。”郑怡信心满满。(完)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