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关注华裔新生代 华侨大学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2021年08月27日 15:14    来源:中国侨网

  中国侨网8月27日电 据华侨大学微信公众号“青春华大”消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留学。其中华裔留学生群体不在少数,那么他们在中国大学接受教育的历程中,到底会遇到什么问题,又是怎么去适应调整的,在不同群体、不同阶段他们对整个教育环境的反应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华侨大学统计学院华裔新生代来华适应调研团于7月10日-8月25日调查研究华侨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多地高校新生代华裔教育适应经历,采取面对面访谈、线上约谈等多渠道方式开展了主题为“统四海情谊,纳学子之声”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实践团队由统计、华文、国际关系、土木工程、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学生组成,包括了来自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的两位境外生同学。

  调研实践初期,在叶荔辉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团讨论界定了本次实践的调研对象,同时学习华侨、华人、华裔等相关概念的学术界定和法律概念,了解国家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和新目标,加深了对于华裔新生代中来华留学生群体的认知。“我才意识到来华留学生当中华裔留学生的人数占绝大多数”,来自缅甸的柯敬辉同学感慨到。

  为了进一步了解华裔留学生群体、制定访谈提纲,调研团通过查阅著作、期刊、学位论文等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目前中国来华华裔留学生文化适应的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在整理归纳的基础上对以上资料进行分析,并加强了田野调查的模拟练习,这些学习实践使队员们对研究领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7月10日,调研团的成员们开始了以华侨大学为试点的第一轮访谈。一轮访谈以两人一组的形式点对点面谈了乌克兰、缅甸、老挝、毛里求斯,印尼五个国家的华裔留学生。此次一轮访谈的目的旨在研究华裔留学生在华教育期间所可能遇到的突出矛盾与焦点问题,了解其在跨文化背景下矛盾冲突的适应途径与解决办法,并就专业教育能否化为实干才用和多文化交流如何适应融合等话题进行详细探讨。

  访谈结束后,8月3日实践团做了一次线上总结研讨。叶荔辉老师等带领大家对“留学生的教育适应这一问题深度再挖掘,让队员们对于名称界定、支撑理论,测量量表等方面的内容有了更详细,更科学的学习和了解,为接下来的实践调查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会议结束后,队员柯敬辉感叹道:“我是一名来自缅甸的华裔留学生,在这次华裔新生代社会实践中,除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中国政府对留学生规划的政策和方案,也让我知道了来华留学的背后原来有这么多的华人同胞在关心着我们,为我们而努力。”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彭子豪则表示,“通过与华裔留学生的访谈,我深刻意识到海内外华人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生长在异国他乡的他们,不仅丝毫没有减弱‘我是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更怀有对中华文化的向往之情,而作为本土内地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主动加强与华裔留学生的联系,做到各地域群体之间心连心,要像对待来自全国各省的同学一样对待华裔留学生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