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90后”归侨故乡“石”趣:匠心是最好的传承

2023年07月21日 09: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7月20日电 题:“90后”归侨故乡“石”趣:匠心是最好的传承

  中新社记者 金旭

  鱼群游弋,簇拥在如花似琼的珊瑚丛中。这幕描绘海底秘境的雕刻作品让石头重新焕发了生机。黄蓝搭配的色泽渲染出斑斓多姿的珊瑚,石块的条纹也恰到好处地成了鱼儿身上的纹路。

  这座名为《畅游》的石雕作品出自“90后”归侨、非遗温州石雕代表性传承人胡植柱之手,在近日结束的第十五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揽获银奖。

图为胡植柱作品《畅游》。受访者供图

胡植柱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希望不断精进技艺,当一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石语者”,以刀代笔,让石头“说话”。

  胡植柱出生于侨乡玉壶县,从小对石雕情有独钟。他说,早在1905年,玉壶第一位华侨胡国恒带着石雕一路贩卖,远走欧洲,这门传统手艺也随之扬名海外。“2005年,我跟随父母去到意大利,从事服装行业。异乡的生活总觉得找不到归属感,到2012年,我决定听从内心的想法,回国拜师学习石雕技艺,追寻热情之所在。”

  “回国后,从温州出发,前去拜师学艺的那个早晨一直让我记忆犹新。”胡植柱回忆称,“担心错过班车,我早早去到车站等待。三个小时的车程,我欣喜于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后,家乡的事物都成了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温州石雕是江浙地区民间雕刻艺术之一,古老的雕刻技艺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雕刻者以叶蜡石为材料,因材施艺,因色取巧。胡植柱介绍说,深思熟虑后的一笔一刀都在为石头做“减法”,对颜色的把控也极其讲究,每一件成品都需要时间的磨练和沉淀。他说,这对新手时期的自己无疑是一种挑战。

图为胡植柱作品《红船精神》。受访者供图

  “入门的基本功需要将形状各异的石头雕刻成光滑的鸡蛋形状,即需要摸索技巧,又需要力量的加持。结束练习后,拿筷子的手都忍不住发抖。”谈起三年的学徒时光,胡植柱滔滔不绝,“日复一日地开坯、雕琢、封蜡、润色虽显枯燥,但一凿一刻都是心血和热爱,我的生活变得很充实。”

  啼叫的鸟儿、绽放的花朵、云雾缭绕的山、嘉兴南湖的红船……胡植柱娴熟地运用圆雕、镂雕等技艺,决心将传统手工艺继续传承下去。他开设了“石语者”工作室,思考如何将非遗技艺和文创产品融合,让石雕也能成为带得走的乡愁;在“小胡说事儿”栏目,胡植柱化身讲师,向海外华裔青少年讲述非遗之美,“我希望以石雕为桥梁,在传承文化根脉的同时,拉近海外游子与家乡的距离。”

  近年来,玉壶县大力发展以慢为经营特色的新经济,也积极鼓励和推动玉壶籍华侨华人回乡创业。年轻人带来的创意和异域风情让玉壶慢城更加国际化。胡植柱表示,“乡村建设需要年轻血液注入活力。我们相聚于此,发挥所长,为擦亮侨乡文化名片贡献自己的力量。”(完)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