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发挥海外华文传媒优势 服务“新北京、新奥运”发展大局

2004年9月22日

北京市侨办外宣处

    侨团、侨校、侨报是构筑海外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但是,相对于密切联系的当属海外侨团、侨校两个方面,而海外华文传媒工作则属于“后起之秀”。近年来,在国侨办的大力支持下,我办加强了与在海外和驻京的华文传媒机构的联系,加大了华文传媒的工作力度,使这一宝贵资源有了“用武之地”。通过实践对其特点、作用以及特有的优势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海外华文传媒具有独特的优势

     随着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与日俱增,近年来,包括报纸、电视、网络、广播、刊物在内的海外华文传媒发展迅速,其在海外的影响力日渐增强,日益成为维系华人社会的桥梁与纽带,成为影响主流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海外华文传媒与祖(籍)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是情感相通。海外华文传媒的拥有者和面对的受众大多为海外的华侨华人,他们与祖籍国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渴望加强与祖国的联系,希望祖(籍)国的强大。
    
    二是业缘关系。由于语言相通,具有开展工作便捷,沟通方便的功能,海外华文传媒多与国内媒体保持紧密的业缘关系。海外华文传媒要吸引广大海外华侨华人的眼球,保持在同行中的竞争力以及实现与当地主流媒体的信息共享,必须满足他们关注中国发展的心理需求,提供关于祖(籍)国的信息。一些西方主流媒体正是看中华文媒体的这些优势,主动寻求业缘关系上的合作。比如:法国《欧洲时报》与法国最大的杂志《巴黎竞赛周刊》合作出版《中国特刊》,每期10多万份发行,使得自身发展成为当地主流媒体中的一员。
    
    三是二级传媒作用突出。海外华文传媒与内地媒体有着根本地区别,他们生活在海外,工作在主流社会之中,随时会感染主流群体,形成一个自然的“人际传播链”。例如:美国《侨报》报社创办14周年时,美国总统发贺信表示祝贺,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华文媒体对西方主流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当然华文媒体必须遵循新闻的客观规律运作,但不会简单的成为政府的舆论工具。
    
    (二)海外华文传媒不同于当地主流媒体
    
    西方传媒受意识形态和商业特性的制约,报道存在着“先天”的偏见,并强调“独立性”,往往把灾难、落后、专制联系在一起,凡事会与政治挂钩,过度关注和过分渲染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缺乏客观公正。
    
    海外华文媒体虽然有着国外法律、文化的背景,但是,受华侨华人特殊受众群 “价值取向”的制约和影响,但与当地主流媒体有着本质的区别。如在对北京抗击“非典”、密云灯会发生意外事件的报道中,我们发现,海外华文媒体对北京政府的善后工作做了更客观、更公正的报道。

二、海外华文传媒具有宣传“新北京、新奥运”的突出作用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就海外媒体而言,北京是中国的代名词,是世界级的新闻中心,所以频频出现在媒体上的北京具有强烈的中国政府的色彩。
    
    首都北京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对于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来说,北京是他们心目中的“首都”, 是“中国不断走向强大”标志,是他们来中国的主要中转地,是回国投资创业的热土,是教育下一代学习中华文化首选地。
    
    随着北京加快步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步伐,特别是取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以来,“百年奥运、中华圆梦”已经成为凝聚广大海外华侨华人的旗帜,而关注、报道日新月异“新北京、新奥运”,自然成为海外华文媒体的共同目标。
    
    侨务外宣如何巧妙地运用“北京——中国的代名词”,如何引导华侨华人做当地主流媒体、主流社会的工作,积极推动华侨华人以多种方式,向当地主流人群、政府和主流媒体进行正面宣传,并结合北京的工作实际,加大北京在外声音,让北京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地北京,既是侨务外宣的优势,也是专司侨务外宣的责任。强化媒体对北京市本身报道,找出华文传媒的兴奋点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亮点。
    
    海外中华儿女共同期盼“2008”。去年,北京“非典”疫情爆发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在自身承受来自当地社会巨大压力的同时,对北京表示了格外关注:北京政府是否有能力控制住疫情,是否能够办好2008奥运会,“非典”疫情控制后北京究竟是什么样子。北京市委、市政府也是也亟需向外界说明北京的办奥能力,向外界展示非典后的北京“更清洁、更文明、更繁荣”的新形象,以此达到“对内凝聚人心,对外重塑形象”的目的。
    
    在这种背景下,我办以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两周年为契机,邀请了五大洲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五十六家海外及港澳台华文媒体,近七十位代表来京进行集体采访活动。这次活动,是在我市取得抗击“非典”斗争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之后,组织的第一个大型活动,也是在北京首次举办的华文媒体大规模集中采访报道北京的重要活动。此举得到了联合报系、星岛报系、《世界日报》、《国际日报》、《欧洲时报》、凤凰卫视等全球大的华文媒体的积极响应。来京代表中有四分之三是媒体的发行人、董事长、社长、总编辑和副总编辑。据不完全统计,华文媒体共发了30多个专版、300多条新闻,英国无线卫星台多角度地对北京奥运的准备情况和各项进展做了八天的系列报道,香港凤凰卫视制作播出了“专访刘敬民谈北京奥运建设”等四个专题节目,并与日本中文产业株氏会社联手将节目落地日本,还以“北京依然灿烂”发表了所见所闻。马来西亚《南洋商报》以“老北京、新面貌”为题,做了七次整版的连续报道。台湾《世界论坛报》、菲律宾《菲华日报》都刊发了三个整版。美国《世界日报》、英国《星岛日报》等还就我市“绿色通道”建设、污水处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旧城改造与文物保护等,进行了专题报道。
    
    各家媒体将一个“更清洁、更文明、更繁荣”的北京新形象传播之后,受到了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的关注。广大侨胞对北京的新变化感到无比兴奋与自豪,对奥运进展表示满意和支持,对北京各项事业的发展深受鼓舞,对与北京开展各项交流合作表达了强烈的愿望。此次活动,进一步凝聚了广大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积极关注北京奥运的各项建设,顺利推动共建奥运场馆捐资工作由不公开到公开阶段,成为了港澳台侨同胞共建北京奥运场馆工作的新起点,成功地召开了“港澳台侨同胞共建北京奥运场馆新闻发布会”,发布人介绍完情况,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出人意料的不是提问,而是表示支持,有的代表当即表示自愿捐赠十万美元,有的将身上仅有一千美金交给共建委。这次活动,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副书记亲切会见了华文媒体代表,并与代表们进行了长时间的座谈,认真听取了代表们对北京各项事业发展的建议和想法。
    
    发挥海外华文传媒作用和优势,塑造良好的“新北京、新奥运”的舆论氛围,愈加成为我办侨务外宣工作的核心任务。每逢市委、市政府需要加大对外宣传的声音时,我办都是邀请海外华文媒体参与,以此开展北京新形象的塑造工作。如: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不时出现一些批评、建议,甚至是攻击、诽谤,我们就通过正面引导,广泛宣传,在《欧洲时报》、美国《侨报》等知名媒体上以“保护历史名城、建设现代北京”、“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区引智引资政策宣传”、“北京向全球开放市场”、“北京与国际媒体携手——中国国庆期间CNN国际频道传播北京形象”、“港澳台侨同胞共建北京奥运场馆——国家游泳中心开工仪式”、“北京市旅游产品东南亚推介宣传”等等,海外华文媒体历次都能及时、客观、公正地将有关报道传达给广大的海外华侨华人,影响到主流社会。
    
    实践证明:海外华文传媒是对外宣传“新北京,新奥运”的重要力量;而开展海外华文传媒工作是我办服务“新北京,新奥运”发展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侨务外宣是侨务部门的独特优势之一。

三、今后开展华文传媒工作的设想

    首先应清楚地认识到海外华文传媒是一个集合性概念,其构成复杂,政治立场也不尽相同。加大中外华文媒体的同业交流,着力点放在海外中右亲台媒体的转化工作。
    
    其次,发挥首都侨务外宣优势,组织宣传部门、市属新闻机构主动走出国门,实地考察海外华文媒体的需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加强与各媒体负责人和记者的联系,促进海外华文传媒与首都媒体的交流和合作;
    
    再次,每年以7.13申奥成功周年纪念为契机,邀请海外华文传媒就热点问题来京集中采访报道,不断输出北京新形象。
    
    第四、抓住“过路资源”开展工作,树立服务国侨办、服务使领馆、服务兄弟省市,发挥首都侨务功能,做好途经北京和各级交办的接待工作。
    
    第五,进一步完善网络建设,加强对海外华文传媒的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地区分布合理、传媒类型构成科学、重点媒体突出的海外华文传媒工作网络。逐步形成与海外华文传媒的日常联络机制,使之在我市应急工作中发挥独特作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6-10-68327530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