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经营品格――慈善家李陆大先生印象

2004年9月21日

    
    李陆大夫妇
    
    “对于家乡,我看得到,能够做得到我就做,也不一定有什么目标,想要怎么样做。”
    
    在《闽南人》纪录片摄制组到新加坡采访之前,我们对李陆大先生的印象仅限于一些简单的文字材料,只知道他是厦门市的荣誉市民,1999年当选“世界名人录”荣誉会员,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星以他的名字命名叫“李陆大星”,他还为家乡做了很多善事,铺桥造路、捐资兴学,入选《世界名人录》,是一个实业家、慈善家。然而在新加坡采访了李陆大先生之后,我们发现这位在商海驰骋半个世纪的老人经营的似乎并不仅仅是生意,更多的是在经营一种人生信念、一种做人的品格。
    
    “真正影响我最大的是我的母亲”
    
    福建安溪是个山水绮丽的山城,从这里出产的“铁观音”茶享誉海内外。而距离安溪县城不远的湖头镇在群山的环抱之下,宛如一个酣睡的小孩静卧在母亲的怀抱。1923年,李陆大就出生在这个小镇的一个富裕的家庭,他从小就受到母亲仁爱之心的熏陶。在新加坡采访时,李陆大先生总是会不经意地谈起他的母亲,回忆老母亲对他的谆谆教诲:“真正影响我最大的是我的母亲,讲到做人啊,那是身教,用她自己来感化孩子,她说一个人肚子饿了很痛苦,一个人没有衣服穿,很冷、受冻也很痛苦。她常常教我们要把爱给周围的人。她自己没有受教育,但是她有这样的心胸,所以我觉得对我的教育很大。”
    
    母亲的言传身教给李陆大幼小的心灵刻下了深刻的印记,他把扶贫济困、广施爱心、造福他人作为人生的立世之本。从1996年开始每年的元旦,在安溪县湖头镇的李氏宗祠门前总会热闹非凡,一派喜庆气氛,不知道的人都会以为是谁家娶媳妇办喜事,其实那是安溪湖头镇一年一度的敬老宴会。在专门为宴会而建的大厅里,共有1000多位60岁以上的李氏家族老人参加,另外1000多位老年妇女及行动不便的老人,都能按不同年龄领到30到300元不等的红包。
    
    李陆大先生对家乡的老人细致入微的关爱着实让我们感动。因为天冷,他曾经除了宴请老人外,还发给这些老人每人一件冬衣。
    
    “我念的都是陈嘉庚办的学校”
    
    年少的李陆大并未因家庭的富裕成为一个纨绔子弟,更没有因此放弃自己个人的努力,尽管在那样动荡的年代,还是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业。“我小学在湖头念书,中学我三个学期在厦门的双十中学,以后抗战爆发了,集美学校搬到安溪,又转到集美把初中念完。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我都是在陈嘉庚办的学校念的书。我在1942年高中毕业,高中毕业当时统一考试,当时我本来选福建省医学院,以后厦大有个组,我就到厦大,没有去念医。”李陆大如是说。
    
    1946年厦门大学政治系毕业后,李陆大先生就到了台湾工作。一年后,回到家乡安溪教书,之后又转到厦门集美中学教书,对于教书育人,李老有他自己的看法:“现在不但要好好教学生,还要很好地教他们怎么样学做人。一个人,品行不行了,心肠坏,害人,如果没有知识,就害三个两个人,有知识的害的是一大批人。
    
    1957年,就在李陆大先生要出国的前三个月,他用自己的言传身教给他的学生上了一次生动的课:“当时是4月批准我出国,我是延迟了三个多月才离开。因为当时的校长跟我商量说现在请不到代课的老师,他叫我再接着教,等到他安排一个人能够代我的课,我就可以走了,我说好啊。”
    
    可是一个学期教完了以后,当李陆大先生正准备出国时,又因为学生的请求,再次推迟了出国的时间,帮助学生复习考试,等到把卷子都改好后他才离开祖国,到当时的南洋开创工商实业。
    
    “我的优点是人情味很重缺点也是人情味很重”
    
    到了南洋后,李陆大先生先以经营木材为起点,逐渐把产业扩大到胶合板、房地产、国际贸易等领域,现在他已经是新加坡和声控股私人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当然事业并非一帆风顺。当年李先生的生意也碰到资金上的困难,需要银行的贷款。可是跟银行又没有关系,怎么办?李先生托一个与银行有往来的朋友传达了这个意思,那家银行的负责人问李先生的朋友:“李陆大这个人的人品、信用怎么样?”李先生的朋友想了一会说道:“这样说吧,我这一生中如果有个三长两短,我可以放心地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李陆大,他一定会不负所托,他就是这么一个人。”那位银行的负责人听了,马上答应说:“可以,可以,不用再说了。”李陆大先生靠着他那守信、踏实的品格赢得了合作伙伴的信任。
    
    在李老的公司采访时,我们发现公司员工有的已经70多岁了还没有退休,而且使我们惊奇的是他的员工大多数都不称呼他老板或董事长,更多的是亲切地称他“陆大伯”。来到他的公司会顿时觉得格外的亲切和谐,因为他们不论是公事还是私事都是用福建话交流的,在异国他乡能够听到家乡话,对于我们这些从故乡出来的乡亲来说无疑像回到了家一样。
    
    “讲我做人,在这边管理公司,我的优点是人情味很重,我的缺点也是人情味很重。我大概从开始做生意到现在,请的员工,除非自然流失,好像他自己要去做老板,要做什么啦,我不会因为他出去做老板,就发脾气。你有路,我讲你出去做,不行,跑回来,工资照常领取。我总是感觉,在不景气的时候,个人的困难比公司的困难更大,公司把员工辞退以后,他的生活,他的辛苦的程度,会比公司更困难,所以你看到这边的不管是男的,女的,大概有的在公司都三十年了。所以有人批评我说,我用的都是老弱残兵,其实假使说我今天能够喘口气,也是员工他们整体做出来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所以我很少在困难的时候来裁员。”
    
    在新加坡采访期间,李陆大先生想我们从大陆来新加坡看外文报纸不是那么方便,所以每天必为我们摄制组每人准备一份华文报纸。李先生的周到和善解人意让我们感动不已。
    
    故乡情
    
    李老这种“人情味”其实正是他品格魅力所在。1994年,他得知中国内地还有80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就委托他的儿子李振羽赴北京向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资。提起他的儿子,李老指着墙上的一张照片,对我们说他儿子已经去世了,这张照片是他跟他儿子的合影。为了不让摄制组看到他的悲伤他尽量用一种平静的语气对我们说。然而,在这简单的一句话里隐藏了多少老人对儿子的眷念和惋惜啊!后来我们才知道他的爱子因心脏病发作,英年早逝。本来寄希望能子承父业,安享晚年,然而上天并没有体恤这位博爱善良的老人,白发人送黑发人!这对李老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尽管经历老年丧子的创痛,但李陆大先生他那谦和慈爱的心却始终如初。他和哥哥李尚大在事业有成后,尽其所能报效故乡,造福桑梓。
    
    为表彰李陆大先生对中国扶贫事业和文教卫生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按照国际小行星命名的规定,中国扶贫基金会向紫金山天文台郑重推荐李陆大先生作为该台小行星命名的候选人。紫金山天文台认为,李陆大先生以其倾心经营创造的财富回报社会、造福人类,是炎黄子孙的骄傲,经报请国际小行星中心同意,决定把1980年发现的“3609号”小行星命名为“李陆大星”。
    
    1996年4月16日,“李陆大星”命名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李陆大先生在典礼上满怀深情地说:“我虽然旅居海外多年,中国一直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自幼聆听母亲的谆谆教诲,深受老人家言行风范的熏陶,懂得了扶贫济困、广施爱心、造福他人和社会是做人立世之本。当我在外创业略有所成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为故乡和故乡的父老乡亲奉献绵薄心力。
    
    事实上,从1980年开始举凡家乡人民有困难、升学、天灾人祸、生老病死,只要一经核实他都是有求必应。2002年5月李陆大先生来厦时,专程拜访了自己当年就读的双十中学老校长张圣才,老先生刚好100岁,已经卧病在床。李陆大先生当即决定在当月的18日和19日接连两天在厦门海景酒店为老人家摆宴祝寿。一个多星期后,张老就去世了,这次寿宴可以说为老校长的百岁人生划上了完满的句号。由于他的这颗菩萨心肠,慈善家李陆大的声名就这样传开了。
    
    (原载《泉州晚报海外版》)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6-10-68327530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