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功勋”——郑声党先生
2004年9月21日
郑声党先生 郑声党伉俪和家乡学生合影 郑声党老先生是石狮市著名的侨胞,他热心公益、捐资办学的动人事迹在石狮地区家喻户晓,有口皆碑。 热心公益捐资办学 1989年,郑先生回到家乡龟湖村,了解到村里学龄儿童不断增加,原村办小学条件较差,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便找有关方面协商,捐资创办了一所拥有高标准校舍和教学设施的新学校,起名为龟湖学校。这所学校建筑费用达280万元。 1990年,郑先生再次回乡,看到中、小学合一的龟湖学校随着乡镇建设的发展,生源增加,已显得拥挤,不利于教学,而且今后规模还将逐渐扩大,便再次捐资360万元,另建一所规模为24个教学班的中学。这所中学占地近30亩,教学楼、图书室、运动场、花园、实验室、电教室等设施一应俱全,还配备了钢琴、彩色电视机、打字机、复印机等教学设备。 这所中学定名为石狮市第三中学,原龟湖学校改为三中附属小学。这两所学校相互依托,自成体系,当地学生脚不出村就可以从小学读到中学毕业,村里人称这两所学校为“家门口的学校”。 好学校还必须有好教师,郑声党先生深谙个中滋味。他看到石狮刚建市,各部门设施尚未能配套,教育局在简陋的市府办公楼里只有一间办公室、开会,教研活动得到处打游击,哪谈得上什么业务培训教师进修。他便捐资350万元兴建了石狮市教育中心,它占地15亩,建筑面积8464平方米,是石狮市教育行政管理中心,也是开展教师业务培训进修、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基地,为石狮市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 为了给文化教育事业提供资金来源,郑声党伉俪设立了“郑声党、蔡碧霞家族教育基金会”,每年拿出20多万元补充教学经费,奖励优秀教师、三好学生。并且投资6000多万元创办了公益性企业石狮市禾乃食品有限公司,并宣布将公司全部盈利用于资助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为了经营好这个公益性企业,老先生将他家族企业中最得力的台柱——次子从海外调来公司任总裁。 郑声党先生还捐款220万元为石狮市建了一座展览馆,捐款250多万元为泉州福建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建了一座高级病房大楼。据有关方面统计,郑声党伉俪捐献在公益事业方面的款项总计达2600多万元。 创业艰辛治家简朴 郑先生伉俪为了家乡的公益事业,一掷千金,如此慷慨大方,但郑家在海外既不是首富,也不是巨贾。为何捐款如此之多?按郑老先生的话说是要“抛砖引玉”,他希望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同胞,为家乡繁荣,为祖国富强,各尽所能,不遗余力。 郑声党先生出生在石狮龟湖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为生计所迫,只读过三年书便辍学了。14岁时,他就同村里的大人一起远涉重洋,飘泊海外谋生。 抗战胜利后,郑声党先生与几个朋友筹集资金合伙开办了一个小五金店。他经常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多次累得吐血,苦熬苦熬过了难关。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郑声党经济上有了一定的基础,事业也逐步发展,后来创办了多家工厂,规模不断扩大。 郑声党先生在事业得到发展以后,其个人生活依然保持着克勤克俭的美德。饮食粗茶淡饭,衣着简单随便,居家不尚豪华,始终保持着普通人的生活本色。郑老先生每次回石狮来,总是轻车简从,不事铺张。 心系祖国情钟教育 “尖端科技振中华,同心文明兴祖国。”郑老先生自撰的这幅楹联刻在他家的大厅两侧,也刻在他的心坎上。 事业有成之后,郑先生就致力于发展家乡教育事业,晚年的郑老先生更是将身心全扑在教育事业上。学校遇到了困难,他忧心忡忡;学校有了进步,他喜笑颜开。郑老先生每次从海外返乡,行装甫卸,喘息未定,还顾不上看一看久别的家,等不得与诸亲好友叙一叙阔别之情,就要先到他亲手创办的石狮三中和三中附小,里里外外、角角落落走一遍,摸摸校园里的花草树木,看看天真活泼的孩子们,问问辛勤教学的老师们。郑老先生年事渐高,腿脚已不听使唤,但他仍然要儿孙们搀扶着,不时到这两所学校走走看看,问一问学校里的情况。 郑先生每年都要带儿女孙子回乡住一段时间,让孙子们接受故乡风情的熏陶,培养他们的爱国爱乡情操。他热切盼望有生之年在石狮市创办一所颇具规模的学村,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专学校。他亲笔给石狮市有关领导写了一封措词恳切的信,表示要再捐款3000万元人民币,以实现他的宏愿。 人们称赞郑声党先生是石狮教育事业的“及时雨”。石狮三中服务片区12个乡村的学生家长、群众成群结队一路燃放着鞭炮给郑先生伉俪送去了一块牌匾,“为国兴学、泽被桑梓”八个大字金光闪闪。石狮市人大常委会和市人民政府代表民意,授予了郑先生伉俪刻着“石狮功勋”四个大字的铜牌匾。福建省人民政府树碑表彰,国务院侨办专门行文嘉奖。 郑声党先生于2000年4月7日病逝于马尼拉,享年87年。家乡人民为他隆重举行追悼大会。他虽然走了,但他建立的基金仍继续关爱着家乡的学子,继续为家乡文化教育事业做出贡献。郑先生捐资办学、造福社会、无私奉献的动人事迹永远在家乡人民的心中传诵。 (原载《侨乡丰碑》作者苏千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