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2 星期五               繁体版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佛山市荣誉市民霍氏四兄妹

2004年9月21日

    
    “一个人如果一直生活在香港,没有到国外读书、生活,我相信会有另一种思维方式:到国外以后,才发觉自己的皮肤与别人不同,可人家以为你是日本人、韩国人,却没有当你是中国人!”
    
    “在大洋彼岸,除了在课堂上与人争ABC外,还要赢得别人的尊重,寻找身份的认同。虽然持有外国护照,但只有中国强大,身为中国人才能扬眉吐气!”
    
    这是霍绍锳、霍绍漳兄弟在出席一次家乡捐资活动时耐人寻味的叙述。他们的一番话不禁令人肃然起敬,无不为他们这种民族精神所感动。
    
    霍绍锳、霍绍漳、霍绍淇、李霍倩仪均是第一批由佛山市人民政府授予的荣誉市民,霍氏同胞四兄妹弘扬祖训,热心公益,爱国爱乡,以其先父霍藻棉先生、母霍陈秀苗女士的名义,慷慨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益事业捐资10多次达2000多万港元。
    
    爱乡情浓
    
    原籍佛山市澜石镇石头村的霍氏四兄妹,出生于一个殷商家庭,祖父霍达卿起初在佛山经商,经营印务书馆,其后拓展到广州、澳门等地,属下伙计逾600人之众,商务兴隆。
    
    1907年,霍氏四兄妹的父亲霍藻棉于佛山出生。他少年饱读诗书,在香港华仁书院毕业。1924年与陈秀苗小姐结为终身伴侣,共创家业。
    
    年少步入商界的霍藻棉,从商有道。1934年便在广州开设了大商号有裕行,主营纸张、纸品印刷业,兼营杂货、海味等,生意兴隆。不久,即在广州设总行,延伸上海、香港等地开设分行,可谓生意达三江,财源滚滚来。不惑之年的霍藻棉,审时度势,把握有利时机,一方面在香港扩展贸易,另一方面千方百计把业务延伸国外,其所经营的业务范围也已不仅仅是工业品,而是发展到饮食业、加工业等。继1954年在日本东京创立了中国饭店后,几年间又与日本一财团合作,在泰国曼谷、马来西亚吉隆坡以及新加坡等地开办味之素工厂。不几年,味之素逐步占据整个东南亚市场。此时,霍藻棉的事业发展可谓如日中天,达到了顶峰。1975年8月,霍藻棉因业务前往加拿大温哥华,在途经美国夏威夷时,不幸患中风症,经拯救无效与世长辞,享年70岁。
    
    霍氏兄弟回忆说:“我父亲待人忠厚,无论是对工人、伙伴、客人都平等对待,互助互利;他秉承爱国爱乡的民族精神,从1941年至1951年他出资包起家乡石头村乡民子弟读书学费和教师薪金。他临终前仍念念不忘家乡建设,嘱咐我们兄弟说‘要记着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家乡,用我的遗产为家乡办点公益事业’。”
    
    弘扬祖训
    
    霍绍锳、霍绍漳兄弟都曾在异国他乡工作生活过,他们接触社会,认识人生,对祖国、对民族怀有强烈的感情。在国外,他们处处关注中国的事情,经常接近爱国华侨,到中国书店看中国画报、图书,多了解中国大陆。他们为了争一口气,不受人欺负,努力拓展业务,为华人出人头地。
    
    1984年9月,霍绍漳从报刊上看到英国政府要在1997年7月1日将香港归还中国的消息后无比激动,热血沸腾。他说:“香港归还中国,意味着历经150年的殖民统治就此结束,香港人就此成为国家的主人了!”“中国伟大!中华民族伟大!”于是,他与太太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终于在1991年3月13日从加拿大移民回香港,还打算回广州,回家乡居住。
    
    在回顾霍氏家族兴业史的过程时,霍氏兄弟说:“我们遵循父辈传统的处世美德,不吸烟、不酗酒、不赌博。”他们认为,“对霍氏家族来说,要立业、继业、创业,最要紧的是做事要必躬必亲,要有道德修养,要立志,要勤奋,要戒妄念,谦虚待人,发扬中华民族美德。”也因为如此,霍氏的后人同前人一样,待人处事与人为善,养成了行善好施的良好家风。他们热诚支持家乡,为佛山建设贡献良多。
    
    1991年6月以来,霍氏兄弟先后捐资家乡,兴建了霍藻棉学校、霍陈秀苗幼儿园、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霍藻棉核医学楼、霍藻棉急诊楼、佛山市石湾人民医院霍陈秀苗急诊大楼、佛山市石湾澜石石头中学霍陈秀苗艺术中心、游泳场等,总值逾2000万港元。此外,每次祖国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如华东水灾、云南丽江地震、河北张家口地震等,霍绍锳、霍绍漳先生都捐资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2002年,当他们闻悉佛山市石湾区开展扶贫济困募捐活动后,又积极参与认捐。
    
    当人们问:“你们生不在家乡,长不在故里,为什么那么热心家乡建设?”
    
    霍氏兄弟说:“建设家乡,振兴民族,这是前辈的遗愿。霍氏家族的钱是前辈赚的,要为他们多做善事,一则纪念前人之功德,二则能为家乡建设尽点力。我们这样做正应验了父亲做人的名言‘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6-10-68327530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