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约瑟先生:造福桑梓赤子情深
2004年9月21日
郭丽琴 世华基金会在四川汶川县捐建了红福山小学。图中立者为柯约瑟先生。 “造福桑梓、赤子情深”!2001年3月2日上午,当国务院侨办主任郭东坡将镌刻着这8个镏金大字的纪念牌亲自授予美籍华人柯约瑟先生时,柯约瑟先生百感交集,因为这不仅是他多年来一贯身体力行的理想,也是他竭力倡导成立的世华基金会的宗旨。 他不把企业当生意做,却把慈善和公益事业当作毕生的事业在做 祖籍湖北武汉、生长在台湾、在美国成家立业的柯约瑟先生对于自己的祖籍国并不陌生。1979年当他陪着母亲第一次踏上家乡的土地时,不到两个小时他就能讲一口地道的家乡武汉的方言。80年代中期,当他创立的“世茂集团”羽翼渐丰的时候,他就率先在国内投资设厂,回馈家乡,而且无论历经多少波折,遭致多少委屈,始终初衷不改。值得一提的是,投资国内十多年来,他从未聘用过一位外籍管理人员,也从未从香港或台湾公司调用过管理人员,从一开始,美国MBA科班出身的他就致力于培养中国大陆本土的管理人才。他说做企业不同于做生意,从根本上来说,培养出合格的、一流的企业管理人才才是企业的第一使命,才是一个企业家的首要职责。 柯约瑟不仅不把企业当生意做,他甚至是把企业当慈善事业在做。这些年来,无论企业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他的工厂始终保持在500人的规模。有一段时间市场不景气,他就一批批地组织员工去外地旅游,却舍不得辞退任何一名员工。他说,虽然他不常在国内,但却能准确地叫出大多数员工的姓名,他对他们怀有一种兄弟姐妹般的情感,尤其当他看到他们曾经营养不良的脸上泛出青春的红晕时,他就感到由衷的满足;他还说,对这些年轻的、来自贫困地区的兄弟姐妹来说,一份稳定的工作不仅是他们谋取幸福生活的希望所在,甚至是支撑起一个家庭的希望所在。他觉得他对他的这些员工负有责任,他认为解聘员工决不是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的唯一有效的途径。 长相慈眉善目的柯约瑟先生不仅对自己企业的员工怀有一副菩萨心肠,多年来,他还一直投身社会慈善及公益事业,扶危济困,广结善缘。在美国拿到硕士学位之后不久,他就开始从有限的薪水中拿出一些钱捐助台湾的一些公益机构,还亲自从台湾领养了一男一女两个孤儿带到美国。不仅如此,柯约瑟先生还十余年如一日,一直默默地捐助台湾的孤儿院、未婚妈妈中心及中途之家等公益机构,以及在美国的数家华文学校。此外,他还通过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及国务院侨办等部门和机构,积极投身大陆的慈善及公益事业。自1997年开始,柯约瑟先生就和夫人赵谆谆女士坚持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捐助中华全国妇联倡导的“春蕾计划”,使更多的贫困失学女童得以重返校园;为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柯约瑟夫妇还捐款30万元,连续三年在清华大学设立贫困学生奖学金。 1998年长江流域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湖北武汉的邱湖村小学也被大水毁于一旦,空遗下一片废墟。洪水过后,邱湖村村委会为让村里的孩子们早日重返校园,多方筹措资金重建校园。柯约瑟先生无意中从中国对外友好协会知悉这一情况后,毅然拿出30万元用于重建邱湖村小学。当地百姓感念他的恩情,他却说,我们的军中兄弟(人民解放军)为了保卫我的家乡,舍身忘死,甚至不惜以血肉之躯抗击洪水。和他们相比,我拿出有限的一点钱,为家乡、为家乡的孩子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还不是应该的吗?新学校如期落成,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设施上,在当地都是首屈一指的。为感念柯约瑟等海外华人华侨的慷慨解囊和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新学校被更名为世华小学,以示“世界华人团结互助之心”。 一次性捐建12所世华小学,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正是在捐建武汉世华小学的过程中,柯约瑟先生亲眼目睹了50余名孩子从流离失学到拥有一所宽敞明亮、设施一流的新校园的过程,他也从心灵深处体味到了一种由衷的欣慰和满足,感悟到捐资助学所特有的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回到美国之后,他把他的感受和想法向好友孔宁及徐纪培蓉、曾昌维等人一说,大家决定成立一个基金会,共同做一些有意义的公益事业,特别是祖国大陆的教育事业。因为,在他们看来,“要脱离穷困,首在教育;要富国强国,亦首在教育。只有教育及知识才能令人有较好的生活和人生。有知识教育的国民才能富国!有知识教育的社会才能安定。”最后,他们一致同意将基金会命名为“世华基金会”,寓意“全球华人团结互助,共同为爱国爱乡、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心力”。 2000年国庆前夕,柯约瑟先生应邀参加由国务院侨办等单位举办的“新世纪华人论坛”,在这次论坛期间,他第一次了解到中国政府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在随后的西部考察之旅中,他平生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直面祖国西部地区的贫困与落后。回到美国之后,他立即亲笔给国务院侨办主任郭东坡写了一封长信。他在信中他着重阐述了参加“新世纪华人论坛”及在中国西部地区考察的一些感受,并郑重承诺将在西部每一个省各建一所小学,希望郭东坡主任能亲自给题写统一的校名——“世华小学”。郭东坡主任欣然应允,并指示侨办国内司全力做好配合工作,协助柯约瑟先生完成他的这一美好心愿。 从商从来就不是他的理想,但却成就了他“尽忠尽孝”的人生愿望 从捐助公益机构到捐资助学,从领养孤儿到认养国宝大熊猫,多年来,柯约瑟先生为慈善和公益事业到底捐助了多少款项,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有些是有计划的,而有些则完全是即兴式的,只要觉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做。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些年来,他一直要求自己做的每一件事、花的每一分钱,都要上对得起天和祖宗,下对得起地及子孙。 之所以这样苛求自己,不仅源于父母给予他的言传身教,还因为他曾经和他如今竭力捐助的贫困儿童一样,有一个贫苦的童年。 柯约瑟先生的父亲早年毕业于上海税务专科学校,后来奉命调到台湾工作。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他和家人被迫与故土生生远隔。1952年柯约瑟出生在台湾的基隆,虽然父母,特别是信奉基督的母亲尽可能地为他和他的姐妹们营造一个欢乐的童年,但贫困的家境还是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不过拮据的童年丝毫没有磨灭他的英雄气概,等到自己在美国“自立门户”、闯荡商海之后,柯约瑟的侠义精神使他在商海内外广结善缘,在朋友和同道中获得了广泛的敬意。凭着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他的“世茂集团”如今越发“枝繁叶茂”,“TELKO”公司及其“TELKO”产品在美国已成为华人引以为荣的品牌。 “对我最好的报答,就是当你有能力时,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柯约瑟先生称得上是个举重若轻、快意恩仇的性情中人,他对于名利、事业和家庭等都有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对于他投身多年的慈善和公益事业,他亦有自己的看法。在他撰写的《成功者与失败者》一书中,他这样写道: “说实话,从口袋掏银子出来不容易,一是自身要足,当然这就看个人标准与程度嘛!我的见解是小有小捐,大有大捐,重点在心和意嘛!许多大善人及高士常说,‘要做不留名的捐款,以示清高及不要名’。我不同意,这是闷骚(台语,意即心口不一、故作姿态)嘛!做了好事,当然应让人知道,并应推广之!施不求报这也不对,我演讲时对学生及有些人士则说:‘我当然要你们报答,但这报答的方式就是你们每一位受到帮助的人,在有能力以后,一定要再去帮助其他人或更多人,这就是我要求的报答。’” 在柯约瑟先生数不胜数的捐助经历中,他说最难忘的是他第二次重返武汉世华小学时,当时他给学校的每一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布艺卡通娃娃。对于这些乡村的孩子们来说,这也许是他们一生中得到的第一个心爱的玩具。他们惊喜的眼神、欢快的笑容和喜极而泣的泪水,深深震颤了柯约瑟先生的心,他说没想到这些在很多孩子眼中再普通不过的玩具娃娃,竟能给这些孩子们带来这么多由衷的快乐。特别是当他看到一个小女孩将脸紧紧地贴在怀抱着的一只“KITTY猫”身上,闭着眼睛忘情地摇晃时,他竟感到心头一酸,差点掉下泪来。他对孩子们说,这是柯伯伯送给你们的一个小礼物,以后柯伯伯还会有礼物送给你们;你们如果想柯伯伯了,就抱抱这些娃娃,就当柯伯伯在你们身边。他说,不知道为什么,每当看到这些孩子,他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心中充满了疼爱和怜惜。 2001年3月1日,就在他赶到北京参加捐赠仪式的前一天,他还在安陆市赵蓬乡中学看望他捐助的一个“春蕾班”的孩子们。在3月2日的捐赠仪式上,柯约瑟先生也提到了他前一天看望“春蕾班”孩子的情况。他说,当我用英语问她们叫什么名字、是男孩还是女孩时,她们都用英文响亮地回答了我,再也不是我以前见到的羞怯、不敢开口说话的样子。我感到很高兴,很满足,同时也很受鼓舞,很有成就感。人生知足常乐,我也是苦过来的人,现在一切都很满足了,惟以尽心尽力助人为乐。 “不过,当我和这些孩子们握手时,发现不少女孩子手上还长有冻疮,这让我感到,我所做的这一切还远远不够,而需要我和我们大家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柯约瑟先生最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