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造福社会奉献爱心的郑翼之先生

2004年9月21日

    
    刘青山
    
    潮籍英豪遍布五洲四海,他们史诗般的业绩为世人所瞩目。其中,香港的郑翼之先生便是揭阳在外乡亲中的佼佼者之一。
    
    捷足先登五金开路
    
    香港捷和制造厂(1947年)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翼之先生,1911年出生于揭阳县榕城镇门楼郑,上辈祖籍本邑西门外棉洋乡(今属月城镇)。其父郑功毅,母陈顺德,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小时便随父兄在榕城韩祠路的小型捷和五金厂习艺。
    
    五金厂取名“捷和”其用意是“捷足先登,和衷共济”。此格言也成为后来郑氏兄弟事业发展的座右铭。昔年的捷和五金厂,规模小,设备简陋。主要制造法郎徽章及童子军用品等。由于艰苦奋斗,经营有方,从手工业生产走向半机械化,产品畅销本地、各县及至福建南部。长期的工业生产为揭阳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原揭阳县便有20多名七、八级技工是从捷和五金厂培养出来的。因而在近年面世的揭阳县工业志书中,誉捷和五金厂为揭阳开地方工业之先河。
    
    榕江扬帆远航四海
    
    当今的香港捷和制造厂(1947年)有限公司正是从19世纪末期揭阳榕城捷和五金厂发展起来的,创始人是翼之先生之先父功毅老先生,该厂经历了几十年艰苦曲折的发展过程。1922年,郑氏兄弟秉承先父遗志,继续办好捷和小五金厂,1930年,拓展至汕头办厂,1932年又在广州设分厂,1934年又到香港设分厂。产品也随之从法郎徽章、童子军用品扩展到防毒面具、钢盔、纱织袋、工兵器材等军用品。1941年太平洋爆发战争时,捷和在香港已有4间工厂,员工达3000多人。这在当时的香港来说,也算是为数一数二的大工厂了。
    
    香港被日本占领后,郑氏兄弟带领员工回内地广西柳州办厂。柳州战局吃紧,又迁往贵州独山。1945年,日本投降后,郑氏兄弟迅速重返香港。1947年6月,捷和正式在香港注册香港捷和制造厂有限公司。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至今,捷和拥有轧钢、轧钢、钢片、铝片、铝窗、铝门、标准货柜、钟等行业,成为多元化之跨国工业集团。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以及台湾等地均设有工厂,与澳州、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大公司都有业务往来,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此外,还从事地产、财务、保险及楼宇管理、海上运输等业务。
    
    勇于进取开拓新天
    
    捷和五金厂为适应生产发展需要,20年代后期,即从家庭手工业扩展至新建厂房,购机器进行生产。1930年在汕头创办南华钟厂,为华南地区造钟业之首家,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郑氏家族随即返香港筹办复厂。
    
    为适应战后生产建设之需,郑氏兄弟利用废旧铁片制造油罐,并经港府批准打捞海上沉没舰艇、船只、陆地炮弹壳为原料制造金属用品。该厂的拆旧洋船、钟表制造、辘铁厂生产圆铁均为香港首创。因此,当年捷和厂被香港工业界人士视为引进外国新技木、发展香港工业多元化运动的先驱。
    
    70年代,香港记者在采访当年担任香港捷和制造厂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捷和钟表厂总经理、捷和神钢制钢厂总经理郑翼之先生时,称捷和制造厂出产铝窗,为香港工业界争光,蜚声国际。因为,当年即使建筑业至为发达的美国,采用钢窗的历史也不长,在日本仅有少量大厦装上铝窗,而香港竟然有相当多楼房装上铝窗,且铝料80%是来自捷和制造厂有限公司属下机构的“美亚铝厂”一家。同时,捷和集团还开创了香港首家货箱厂(标准货柜)。
    
    80年代,捷和集团又斥资逾亿元,在香港元朗工业村建纸板厂,充分利用本港废纸,一改过去纸板从外国输入的局面。翼之兄弟通力合作,精心经营,开拓创新,数十年如一日,在揭阳、汕头、香港乃至国外,为工业开拓新天地做出了卓越的业绩和贡献。
    
    身缠万贯毋忘昨天
    
    以一般人的人生观来说,翼之先生已是有名的大富翁了,该享受一番。但他始终坚持俭朴、言传身教,经常喜欢谈及小时在叔父米店做工时,叔父教导他木屐要等睡觉前才穿的话,经常谈及抗日战争时期,办工厂之艰辛,以告诫自己,教育年青一代。工厂里白天无特殊原因不关电灯,便要受到他的批评。
    
    心直口快胸怀坦荡
    
    玉浦村的黄潮江同志说,翼之先生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正直”,对人对事胸怀坦荡,干脆利落。
    
    1985年在香港米捐资建中学时,郑翼之先生坦诚地说,玉浦村多少人在香港,他们捐多少后,其余全由我包下。后来有一位亲戚在他面前说,文革期间他受到不公正的批斗。第二天,翼之先生便直言不讳说,捐资建校的事我不干了,还越说越生气。但经过一番解释,说明文革搞错了,上至中央领导人,下到普通干部,有不少人受到批斗,现在平反了,拨乱反正了。翼之先生听后很快理解了其中原委,他说,那好,我出30万港元。
    
    1986年4月,揭阳县杨辟明县长等人在翼之先生写字楼商谈在捷和中学后面建一栋造价170万港元的教学楼时,翼之先生问能否重新划地,当得到肯定回答后,他马上说,我出500万港元。吃午饭时,黄潮江又向翼之先生建议,可否捐资建一商场,翼之先生听后说,做生意的钱我赚够了,潮江解释道,建后商场出租,收入的钱作为养学校之用,好象挖一口井,水永远取不尽。翼之先生听后即表态:好!要多少钱?100万港元,黄潮江回答说。那好,我出100万。这件事,由于事前没有具体预算,只想建成三层楼房,后来建成六层楼,总投资额达到284万港元,并定名为安乐宾馆,经营收入作为支持翼之中学和捷和工业中学经费,并成立功毅教育基金会,翼之先生亲任该会主席。
    
    梦萦魂牵爱乡情深
    
    翼之先生1944年离开揭阳,1986年第一次回故里,见到阔别40多年的家乡,感慨万千。几天的聚会总是陶醉在浓郁的乡祖亲情之中。在翼之中学落成典礼致词时,他激动地朗诵“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唐诗。在闲谈中他如数家珍重述辈序和乡间民俗,问起正月二十日还吃不吃“豆心稞”,还要求吃粥,炒菜脯卵。这一次返故乡回港的第二天,即打电话给祖籍揭阳的一位老朋友.介绍家乡党政领导和乡亲父老热烈欢迎和接待他们的经过,希望老朋友也回故里看看。1988年第二次返乡参加迎春联欢节的录像带,回港后不止一次地放映给儿孙等新一代看,以教育他们毋忘故土、乡亲。(原载《揭阳侨声》1997年5、6期)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6-10-68327530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