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先进事迹
深圳市有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约70万人,归侨、侨眷25万人。近年来,深圳市侨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国家的侨务方针政策,围绕深圳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为侨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服务,善思实干,开拓进取,推动该市侨务工作新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2001年深圳市侨办、侨联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按照党和国家对新时期侨务工作的部署,紧密结合深圳市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要求,提出侨务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上来,转移到海外侨务工作上来,转移到解决侨界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来”的工作思路,进行了积极探索,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干出了新业绩,为深圳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广东省侨务工作的突破和发展起到带头作用。深圳的侨务工作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得到深圳市委、市政府和国务院侨办、广东省侨办的充分肯定。 一、以高交会为平台,引资引智工作取得新进展 围绕一年一度的高交会,充分发挥侨务优势,大力推进引资引智工作。几年来,深圳市侨办共邀请了海外华侨华人科技界专业人士和企业家600多人次来参加高交会,他们先后带来了200多个高新技术项目参展。通过举办海外侨胞项目洽谈专场、海外侨胞科技成果展览、海外侨胞签约专场等系列活动,促成了海外侨胞与有关企业签订了74个项目,涉及金额89亿元人民币。 鼓励和推动留学人员来深圳创业,并跟进相关服务。在“请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中,利用各种场合,大力宣传深圳的创业环境,积极鼓励和推动留学生来深圳创业。同时,根据留学生创业的特点,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追踪服务。目前,已有5,000多名留学人员在深圳落户,成为推动深圳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创办华商科技园区。为配合推进引资引智工作需要,经过调查研究,于2002年创办了深圳华商科技园区。邀请了海外华侨华人专家和企业家15批200多人次进行实地考察,引进了家具工业园等一批项目,总投资达40多亿人民币。 二、以侨商会为载体,打造侨务工作新品牌 市侨办推动成立了深圳市侨商会,并率先采用侨商自主领导管理的模式。2002年侨商会换届后,推举全国政协委员马介璋先生为会长,一大批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政治上有影响的侨商加入侨商会,其中有全国政协委员5人、广东省政协常委或委员11人、市政协常委或委员21人、市荣誉市民14人,其他知名侨商400多人。该会在服务侨资企业、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兴办公益事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深圳侨商会的创新和发展受到全国侨界的关注,国务院侨办称之为“深圳模式”。 举办侨资企业文化周活动。 2002年12月,举办了首届深圳侨资企业文化周活动。主要活动形式有侨资企业文化研讨会、体育比赛、文艺汇演、书画摄影展等,内容丰富多彩,突出了侨资企业特色,树立了侨资企业形象,展现了侨资企业风采。这项活动有效促进了深圳侨资企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做好全国侨资企业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举办侨商东海杯全国马拉松赛。2003年12月,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由侨商赞助,与市侨商会、市体育局共同举办了深圳市首届“侨商东海杯”全国马拉松比赛。市政府对此非常重视,要求把赛事办成国际马拉松比赛,为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服务。 发挥侨商示范效应,有效促进招商引资。侨商在深圳投资取得成功,对海外侨界产生很大正面影响,直接或间接带动海外侨胞、外国投资者到深圳投资。2003年初,受非典疫情的影响,外商曾对在深圳投资产生一定程度的犹豫。但在马介璋会长的带动下,5家侨资企业联合投资26亿元在深圳兴建华南国际工业原料城,该项目按照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突出发展高科技产业、物流信息产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市侨办联同侨商会响应国务院侨办和省侨办的号召,先后组织侨商到15个西部省、市、自治区进行商务考察、开展扶贫帮困工作,与有关省、市100多个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达成了多项扶贫合作协议。其中,为甘肃省希望工程捐款30多万元;在广东河源市投资开发科技工业园区,投资金额5亿多元;为贫困地区的白内障患者捐赠手术治疗费1000万元;为河源市连平县建卫生院捐资60万元。 三、以侨社团为桥梁,开拓海外侨务工作新领域 推动成立香港深圳社团总会,构建联系海外侨界的新桥梁。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市在香港的乡亲社团有30多个,联系香港乡亲35万多人。为加强对香港社团和乡亲的工作,从2002年开始,市侨办就为成立香港深圳社团总会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乡亲的意见,多方开会协调,达成共识,于2003年底正式成立香港深圳社团总会,为进一步团结海外乡亲和社团,弘扬爱国爱港爱乡的精神,增进深港合作,促进香港繁荣稳定,增进海外乡亲的交流等方面架起了桥梁。 “走出去,请进来”,探索双向开展海外侨务工作的新方法。市侨办先后组织了50多个团200多人次赴有关重点国家和地区进行侨务考察,还组团访问了过去较少联系的巴西、南非、韩国等国家,有针对性地做好当地有关社团和侨领的工作。联合市委宣传部、深圳电视台赴海外摄制了40多集电视专题片《四海一脉深圳人》。主动邀请重点侨领及港澳同胞10,000多人次来深考察访问,举办华裔青少年夏令营活动,进行广泛的交流。 积极稳妥地开展侨务对台工作。通过积极争取,促使相关亲台社团和人士转化立场,推进海外侨胞开展反独促统工作。2001年,通过市侨办的努力,促成了世界客家崇正会在深圳举行反独促统大会,来自世界500多名客家崇正会会员参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强化服务意识,为侨服务取得新进展 着力解决光明农场的涉侨历史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深圳市光明农场有关涉侨遗留问题较为突出,引起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重视。2002年,市侨办与市政府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到光明农场调查研究,提出了光明农场体制改革的意见,得到市政府的采纳。2003年,为处理好体制改革遗留的有关涉侨问题,市侨办领导再次到光明地区蹲点调研,提出了关于解决原光明地区归侨侨眷就业难、就学难、低保难、婚迁难、社保难、住房难等问题的建议,得到市委书记黄丽满的批示,较好地解决了光明地区的涉侨问题。 大力推进侨务法制建设,加强依法行政,构建依法护侨、依法维权的社会网络,增强全社会为侨服务的法治意识。近年来,市侨办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知识竞赛、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了侨务法规。做好《深圳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
designtimesp=27307>规定》的重新修订工作,加强侨务执法的力度,开展执法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违法现象,维护了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加强协调,整合力量,扩充为侨服务的内涵与外延。一是协调制订护侨维权的配套政策。为落实有关涉侨的定居、安置、再就业、升学、住房、工资、劳保等问题,市侨办协调公安、人事、劳动、社保等有关部门完善和制定了配套措施,促使侨法实施更具可操作性。完成了落实侨房政策的任务,重新安置归侨侨眷及其子女300多人,核发“三侨生”证明和归侨侨眷证1,500多份。二是通过处理侨界来信来访,促进依法护侨。受理办结来信800多封、接待来访3,500多人次、接听电话20,000多次。三是关心侨胞冷暖,积极排忧解难。筹集资金300多万元,用于资助慰问有关贫困、病残、下岗、失学等实际困难的归侨侨眷或其子女,直接受益人数2,000多人次。 五、加强组织建设,侨务干部为侨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建立健全基层侨联组织,全面推进社区侨务工作。近年来,市、区侨务部门共同努力,推动社区侨务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2003年全市50个镇、街道办事处都建立健全了侨联组织,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侨务干部。其中有22个新成立了侨联,有28个完成了换届。 加强全市侨务干部队伍建设,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了各级领导班子对侨务工作的驾驭能力。通过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和业务知识,提高干部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公开招考、竞争上岗等措施,招调了13名大学本科以上、精通外语的年轻干部,充实了业务骨干,提高侨务干部队伍素质。通过建立下基层工作日制度,加强调查研究。通过开展文明机关评比活动,推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实行政务公开,依法行政,增强了服务意识,改进了思想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大规模落实侨务政策任务完成后,面对国内外侨情的新变化,当前侨务工作正处在转型阶段。深圳市侨办近几年通过探索,很好地实现了转型,在对外联络、引资引智、为侨服务等方面取得积极的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