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先进事迹
1999年以来,特别是自2001年南宁市侨办领导班子调整以来,在南宁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侨办的指导下,南宁市侨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为侨服务和为经济建设服务,充分发挥侨务优势,挖掘侨力资源,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推进南宁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实现联谊与引资、引智新突破 几年来,市侨办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发展需要,转变观念,认真贯彻中办[2002]11号文件精神,坚持以国外侨办工作为主导,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及其社团的联谊,并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联谊与经济工作相结合的形式,积极向海外华商推介项目,配合市政府招商引资。4年来共组团或参加市政府、自治区侨办组团10批50人(次),出访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拜会了泰国中华总商会等著名社团和马来西亚上议院主席丹斯里·曾永森、世界广西同乡会主席封家正等一批政界名流、著名侨领、著名企业家、经济科技专家等。以南宁市每年举办的国际民歌节、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多个重大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以侨引侨,牵线搭桥”的作用,邀请接待了来自美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泰国、香港等18各国家和地区的社团28个,客商1,674人(次),邀请了68名博士、专家到南宁考察“留学人员回国考察创业园”和进行技术合作。通过上述活动广交四海朋友,并借助他们宣传南宁,以商引商,服务经济建设。几年来,经过市侨办直接牵线,共引进合作项目3个,投资总额达3.5亿元人民币,如荣宝华商城项目,如今在南宁房地产界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在开展联谊等活动中,积极宣传国侨办关于“关心西部发展,关心西部教育”的号召,加强与海外事业有成、热心公益事业的华侨、华人的联络。2001至2003年先后引进马来西亚古润金、香港苏千墅先生等5名友好侨胞、香港同胞捐助资金94万元,援建4所侨心小学。其中武鸣华侨农场团结小学教学楼、武鸣县方和小学、武鸣县甘圩镇赖坡中心小学教学楼已建成使用,武鸣华侨农场武帽小学正在建设之中。 二、优质服务,促进南宁侨资企业蓬勃发展 为了使侨资企业在南宁市得到健康发展,市侨办形成领导联系工作制,在政策、信息上为侨资企业服务,积极协调沟通各部门,为他们排忧解难。如侨眷杜建伦对在南宁市医药市场投资犹豫不定,市侨办经过市场调查,积极建议杜先生投资并协调有关部门帮助杜先生注册成立广西新华医药(零售)有限责任公司。后来,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已经拥有新华大药房,迎宾大药房等10家连锁分店,企业员工近200人,公司下属的多家分店先后获得了南宁市“示范药店”、“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等荣誉称号,并被南宁市、自治区设为首批医疗保险定点药店。又如2002年,协调处理澳门客商黄玉安与武鸣县造纸厂久拖6年的借款合同纠纷,为黄玉安先生追回200万元借款。2003年,与市经济开发区等有关部门协调,使久拖未决的贵富成(南宁)建材有限公司70多亩生产地使用证问题得以解决。 2002年,南宁市“五侨”各部门深入各县区、各企业,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侨资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经过调查提出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市侨资企业的若干建议》,其中很多建议被市委、市政府采纳。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促使南宁市侨资企业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侨资企业4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额达100多亿元人民币。不少企业迅速壮大,信誉良好,如南宁市万泰啤酒有限公司荣获“2000-2002年全国百家明星侨资企业”称号。 三、热情做好信访工作,化解社会矛盾,依法维护侨益 群众之事无小事,市侨办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高度,坚持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限时办结制度和信访分析制度,重要案件办领导亲自督办。如办务会通过对众多来信反映下岗问题的分析,根据“适当照顾”的原则,向市政府提出了“有生产任务的企业,归侨、侨眷职工不能下岗”的建议。市政府在《关于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通知》中,采纳了这一建议,在归侨侨眷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近年来,南宁市城建发展实施“136”工程,侨房拆迁补偿问题成为信访工作重点,市侨办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协调工作,使涉侨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既维护了侨益,又推进了城市建设。如2003年6月,市侨办收到旅美华人梁熙南的来信,称其于2002年投资开办的“澳门街海鲜酒楼”因道路扩建需拆迁,但拆迁办只补偿搬迁费7万元,而不补偿装修损失。经侨办实地调查并多次协调城建部门,使梁先生最终获得补偿47万元。又如2002年10月,归侨梁广禄来办反映因“136”工程建设,需要拆除其全家赖以生存的商铺一间,只给26万多元,不足同等地段铺位补偿标准的五分之一。后经市侨办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梁先生获得了120多万元的补偿。梁先生专门赠送锦旗一面。据统计,4年来侨办通过处理信访案件共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500多万元。点点滴滴的工作凝聚了侨心,拉近了距离,侨胞以侨办为家,有什么困难,有什么不痛快就会想到侨办来坐坐。几年来,市侨办共接待来访1,479人次,来信484件,办复率达98%。 转变作风,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办领导经常带队深入基层、侨资企业,重点就贯彻实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情况倾听群众意见和呼声,许多问题在干部下访中得以解决。如华侨农林场土地被侵占、职工参加社会统筹以及出境定居退休归侨职工退休金拖欠等问题,有的已解决或逐步解决,广大侨胞真切的感受到了“侨办侨办,为侨而办”。由于南宁市侨办信访工作出色,连续3年被评为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被评为全区侨办系统先进单位,2002年被国侨办评为“全国侨务系统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四、关注弱势群体,努力多办实事好事 南宁市现有归侨、侨眷约11万人,由于多种原因,部分归侨、侨眷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市侨办没有忘记归侨侨眷中的下岗职工以及老、弱、病、残、孤等弱势群体,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一是认真作好慰问金发放工作,4年来共计发放慰问金30万元,慰问1,387户(次);二是每年坚持与劳动部门开展再就业免费培训,使大多数归侨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三是联合文化、科技、卫生部门到武鸣白合华侨农场等单位开展三下乡活动,送去35,000元药品和5,000册科技法规书籍。 五、强化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侨办影响 市侨办注重加强班子建设,民主带队,勤政廉政。要求干部做到的领导首先带头做好。为加强管理,先后修订了办事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政务公开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并狠抓落实。机关作风不断改进,办事效率不断提高,得到市效能办的多次表扬。 以加大宣传为突破口,争取侨务工作获得各界更多支持。建立了广西首个地级市侨务网站;编印3,000册《南宁侨务》彩印画册;组织人员收集整理、印制了《南宁市涉侨法律法规汇编》3,000册;坚持每年上街开展大型侨务政策、法规咨询活动;坚持定期编印简报,送发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加强与各级新闻媒体沟通,及时报道重大侨务活动。宣传工作力度的加大,使得许多人对侨务工作由不了解到了解,进而支持侨务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