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南县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先进事迹
衡南县隶属衡阳市,是一个有着百多万人口的大县,现有海外侨胞3,000多名,归侨21人,侨眷15,000多人,素有“侨乡”之称,是湖南省侨务工作重点县之一。近年来,衡南县侨办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本县侨资优势,大兴侨资企业,同时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多形式做好侨眷扶贫帮困工作,收到了较好成效。 一、化劣势为优势,穿针引线兴侨置业 长期以来,侨务工作在一些地区难以得到多数人的认可,但是衡南县侨办却有其应有的地位。县委、县政府分别指派一位副书记和副县长主管侨务工作,县侨办配编11名,阵容强大。县财政平均每年拨款30多万元,专款专用。地位的保证,源于当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侨务工作和县侨办的工作业绩。近年来,县委书记李荐国多次在会议上指出,要发挥本县侨的优势,做好引资引智工作。县侨办也及时提出“转变角色,主动融入,牵线搭桥,排忧解难,指导服务,兴侨致富”的工作思路,并且把充分挖掘侨资优势,融入县域经济建设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县侨办主任杨安平、副主任杜应生带领一班人积极联络侨胞,有针对性地采用信函、网络、电话等形式向侨胞介绍全县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县委、县政府对侨胞回家乡投资兴业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在侨胞回家探亲时,更是登门拜访。这些举措极大缩短了与侨胞的距离,融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也激发了侨胞投资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2002年,香港恩斯达公司董事长张婷丽女士率先投资4,000多万元兴建了泉溪竹制品厂。之后,香港汇都集团、韩国享通株式会社、香港江之源国际实业有限公司、香港万发实业有限公司纷纷投资家乡,兴办企业。据统计,该县现有侨资企业178家,占全县企业数的13.64%;侨企资产6.52亿元,占全县企业资产10.58%;产值8.5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5.92%。县侨办通过引资发展县域经济,树立起了侨务工作的崭新形象。 二、以爱心换侨心,千方百计帮侨解难 侨眷的困难能否得到及时解决,既与侨胞对家乡的感情息息相关,也与衡南县侨办全体干部的感情心心相连。为了全面掌握侨眷的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近年来,衡南县侨办的同志先后走访了侨眷865家,行程近万里,遍及全县各乡镇村落。对走访掌握的情况,县侨办专门建立了侨眷档册,同时对各户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并安排专人负责落实。如2003年县侨办在走访中发现,部分侨眷生活尚处在贫困之中,多数人是因为缺乏资金和技术。该县硫市镇侨属何恒彬,饲养三黄鸡3,000多只,由于缺乏技术,瘟病连绵,连年亏损。县侨办联系畜牧局一位专家上门为其传授鸡瘟防治技术和措施,如今该鸡场办得红红火火。侨眷王昆明之子,在学校学习成绩优异,被长沙一中破格录取,但家贫无钱就读,县侨办在了解情况后,立即联系香港同胞蒋一弘先生一次拿出4,000元,解决了该孩子的就读问题。衡南县华侨公司曾经是省侨属企业的一面旗帜,年产值数千万元,因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破产了,36名侨眷职工失业,生活无着落。衡南县侨办与该公司负责人一道向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汇报,引起县领导的高度重视,最终妥善解决了36名职工养老保险金的问题,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衡南县侨办设身处地,以爱心换侨心,近两年为侨眷帮助解决各种困难问题达100多个,温暖了广大侨眷。 三、变配角为主角,规划指导为侨致富 脱贫致富,是广大侨眷的强烈愿望,也是侨务工作的任务。2002年底到2003年初,衡南县侨办在多次深入全县侨眷家中访谈,深入全县各乡镇村组调研以后,决定引导侨眷筹资在县宝盖洪兴农场兴建华侨扶贫基地。这一构想得到了省、市侨办的高度重视,省外侨办主任刘莲玉指示,对衡南县的扶贫项目要予以重点扶持,省外侨办副主任王淑媛对项目建设非常关心,先后3次亲临基地现场进行指导。市侨办主任胡海洋、副主任李健华和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深入现场勘察后,对侨眷扶贫基地提出了具体要求。县侨办为此组建了专门工作组,坐阵帮助筹建“基地”。2003年2月工作组抵达后,先后找到13位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侨眷座谈,动员他们参股,同时推举侨属贺少洪同志为董事长。在短短的十几天时间里,共帮助业主筹集资金40万元,其中省外侨办5万,县财政10万,自筹25万元。并指导业主制订了《衡南县华侨扶贫基地建设三年规划》。“基地”于2003年2月8日动工,3月15日基本完成。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县侨办“工作组”帮助业主在一个房屋破烂不堪,屋内杂草丛生的废弃农场上,建造了宿舍1,800平方米,教室200平方米,鸡舍300平方米,猪舍1,350平方米,加工房40平方米,杂房100平方米。同时,修建了鱼塘30亩,添置饲料加工设备3台,其它生产工具200多件,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在“基地”产品对外销售过程中,工作组利用各种关系,先后为业主疏通了广东、郴州、衡阳市区6个市场。为解决“基地”建设技术难题,县侨办又多方联系,组织市、县的畜牧、水产专家上门为“基地”提供咨询服务,邀请本市著名养鸡大户和该县高级畜牧师前往“基地”指导。在业主的勤奋工作和专家们的精心指导下,“基地”自投产至今,生产生猪345头,三黄鸡41,600只,鸭3,084只,鱼21,000尾,总产值约106万元。为把基地办好办实,以点带面,带动侨眷致富,2003年10月,衡南县侨办又在“基地”建起了一个侨眷生产技能培训中心。2003年10月1日举办了首期培训班,培训了侨眷学员28名,其他学员6名。为检验培训效果,2004年2月15日至20日,县侨办派员对其中8名学员进行了访问,他们所学到的技能和知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运用和发挥。如该县花桥镇侨属王维忠经过培训后,饲养肉猪10头,母猪一头,已获利5000多元。主动融入县域经济建设,参与农业结构调整,以基地为龙头,带动侨眷致富,既激活了侨务工作,又改变了侨眷的经济面貌,使得 衡南县侨务工作在不断的务实创新中找到了工作着力点,推动了工作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