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河北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侨政处先进事迹

    
    河北省侨办侨政处承担着国内侨务和文教宣传两方面的职能。作为安置蒙、朝归难侨的大省,贫困归侨多,下岗职工多,要求照顾多,上访人数多,形成了河北国内侨情的一大特点,也就注定了侨政处事务繁杂,工作难度大、任务繁重。多年来,该处全体同志不畏困难,埋头苦干,始终保持了饱满的工作热情,在办党组的领导和国务院侨办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侨为本,情为侨所系,利为侨所谋,热心为侨服务,多办好事,办好实事,不断争取和凝聚侨心。积极开展对外文化教育艺术交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在国内侨务工作和侨务文宣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依法行政,依法护侨
    
    一是注重侨法宣传普及。该处协调省法制宣传部门,将侨法先后列入了“三五”和“四五”普法规划,并抓好省内经常性的侨务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的侨法意识。
    
    二是调查研究,制定配套措施。为了增强侨法的可操作性,使侨法真正落到实处,该处每年深入基层调研的时间都在三分之一以上,先后会同有关部门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
    
    l、2003年会同省民政厅制定的涉侨低保政策,将城镇和农村的困难归侨、侨眷均列为低保对象,实行“应保尽保”,充分体现了河北对归侨、侨眷的特殊照顾,引起了省内外侨界的广泛关注。
    
    2、在房改中,针对各地反映的新归侨工龄短、负担重、无力购房的困难,与省建委反复协商,争取出台了特殊的照顾政策,将新归侨的国外工龄与国内工龄合并计算优惠折扣,并在购房时将安置之初的建房国家出资款列为个人购房款,使蒙、朝归侨购房得到优惠,近4,000人因此受益。该处还协调各地为归侨、侨眷解决住房170户。
    
    3、为解决归侨老职工养老金不能及时发放和就医难的问题,该处与省社会保障厅多次研究,制定了保证退休归侨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和优先解决看病就医的政策,并协调有关部门,督促各地执行。为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解除了后顾之忧。一些老归侨感慨地说,“侨办为我们想的真周到啊!”
    
    4、河北省在实施国家的“三侨”考生照顾加分的操作上,针对以往因出具“四侨”考生证明,加重考生家长负担的情况,该处与教育部门商定了每年的办证时间,制定了相关规定、规范了程序、统一了标准,实行了属地受理,由各市侨办集中报送,市、省联审出证。这样既方便了考生,又提高了办证质量、效率,受到了侨界的欢迎。2000年至2003年,办理照顾加分的中高考“四侨”考生达1,135人。
    
    三是加强协调,妥善处理涉侨问题。对于有关部门和单位出台涉侨政策、办理涉侨事务,及时予以协调和指导,纠正有法不依的问题。如,2001年某市的中考规定,将“四侨”考生(含侨眷高级知识分子子女)照顾加分由10分降为8分。发现这一问题后,该处及时向省教育厅通报情况,并会同当地侨办责成市考试院依法纠正了这一问题,维护了广大“四侨”考生的合法权益。
    
    四是加强执法检查,强化监督机制。1999年以来,先后两次对各地贯彻实施“一法两办法”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先后到11个设区市121个县(市、区)调查侨情,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协调当地政府妥善处理,督促解决了一批涉侨侵权案件,共调解和查处各类涉侨纠纷、侵侨案件130余起,有效地维护了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合法权益。
    
    二、扶贫济困,强基固本
    
    河北省共有蒙、朝归难侨4,000余人,大都文化低、人口多、家底薄,生活困难,扶持贫困归侨历来是国内侨务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侨政处心系贫困下岗归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并协调各级侨办从本地实际出发,努力推进侨务扶贫和再就业工作。
    
    一是加大扶贫投入。为使有生产自救能力的贫困归侨尽快脱贫,该处与各地侨办积极筹集资金,争取贷款。1999年以来,全省共筹集投放侨务救济和扶贫周转金280多万元(其中,省、市财政投入80多万元),解决扶贫贴息贷款近600万元。
    
    二是选准、选好项目,重点扶持。指导各地因地制宜,选择了小养殖、小种植、小加工、小修理、小摊点等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收益好的项目,并在政策、信息、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必要的扶持,使1,600余户6,000人贫困归侨、侨眷很快走出困境,摆脱了贫穷。如,唐山市乐亭县归侨范奎成,在县侨办的扶持下,靠庭院养兔起家,发展为养殖大户,每年收入达数万元。
    
    三是开展扶贫、再就业技能培训。为提高归侨生产技能,增强“造血”功能,针对近年来归侨下岗职工、待业子女就业难的问题,推行了扶贫技能培训试点工作,并注重典型示范,教育引导,增强归侨的自强、自立意识。该处指导有关市先后建立了侨务扶贫培训基地,实行包教、包会、包分配,培训、就业一条龙的服务模式,并已初见成效。仅2002至2004年,全省已有480余名特困归侨经过技能培训被用人单位录用,或自谋职业解决了就业和生计。
    
    四是积极引导兴办归侨侨眷非公有制企业,缓解了归侨、侨眷及子女的就业压力,并活跃了城乡经济,加速了归侨、侨眷脱贫致富的步伐。
    
    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务院侨办的肯定,在2001年6月召开的全国侨务扶贫工作会议和2003年9月召开的全国归侨侨眷下岗职工再就业暨发展归侨侨眷非公有制经济会议上分别介绍了河北的经验。
    
    三、尊侨敬贤,别开生面
    
    河北省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多,侨界知识分子群英荟萃。多年来,河北省侨界知识分子工作较为活跃,富有特色。侨政处在工作中认真落实党的侨务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对侨界知识分子 “高看一眼,厚爱一层”。一是依法维护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的权益。4年来,共为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办实事800余件。二是注重发挥他们的作用,利用他们的一技之长服务社会。常年组织侨界专家参加“送科技”、“送医疗”等活动,使归侨侨眷知识分子能以自己的技能回报社会,又通过树“侨牌”提升了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的社会形象。2001年5月,组织10名侨界医疗专家参加国务院侨办“三送”西部行活动,赴广西义诊10天,诊治患者近千人;培训医务人员200余名;赠送了万余元的医疗器械。国务院侨办、广西自治区侨办分别致函对此给予肯定并表示感谢,来宾县政府向医疗队赠锦旗致谢。三是与他们广交朋友,建立了重点归侨、侨眷知识分子联系服务档案,每年组织一次节日慰问和疗养活动。
    
    四、以理服人,以诚感人
    
    侨政处的同志始终带着满腔热情做好信访工作,认真听取归侨、侨眷的呼声,做到“以真诚换信任,用热情换理解”,答疑释惑,化解矛盾,稳定情绪,消除了不安定因素。2000年以来,共受理来信、来访3,000余人(件)次,做到了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河北省地处北京周围,有着进京上访的便利条件,侨政处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信访工作,尽最大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如,一旅蒙华侨1998年被蒙古当局无理驱逐回国。他认为我驻蒙使馆未尽到保护责任,因而连续3年经常不断到外交部和国务院侨办上访,言行过激,严重干扰了中央国家机关办公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后外交部、公安部批准其定居石家庄,本人不服从,又多次到省侨办上访吵闹。2001年春节前两天,他再次来到该处,坚持要改到北京安置,并要求政府赔偿在蒙古的财产损失,包自己的衣食住行,声称不解决问题就在省侨办过年。他每次来访,全处同志都晓之以理,对其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使其心悦诚服,最终办理了在石家庄落户的手续。考虑到他无业,生活困难,还多方联系为其解决了城镇生活保障补助。他对此深为感动,称侨办不愧是“娘家”。这一问题的解决,为上级机关消除了隐忧,国务院侨办为此专门来函给予表扬。
    
    在承办信访中,该处既注意以理服人,更注重排忧解难、多办实事。如,2001年华北油田一位归侨病故,遗属系无业残疾人,两个子女一人在外地上大学,另一人中专毕业后待业,来信求助。该处派人专程前去看望,送去慰问金3,000元,并及时协调油田领导,为其落实了生活定期补助,还为待业的子女解决了工作。再如,2003年夏,承德市某贫困县一蒙古归侨的女儿考上了省艺术学院,但因家境贫困无力支付学费,来信求助。该处急侨所急,先后多次与省教育厅、省希望工程办公室联系,并与学校反复协调,经过争取将其列入了希望工程资助对象,从而圆了寒门学子艺术深造梦。
    
    由于该处和全省广大侨务干部的努力,近年来没有出现归侨、侨眷进京上访,更没有参与静坐、群访的,为确保一方平安,维护首都稳定和社会安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管好捐赠,利国利民
    
    侨政处严格依照国家捐赠法律和政策,本着“让捐赠人放心,让受赠人满意”的要求,探索并实行了“捐赠项目全程服务管理”的措施,即从布点、选点、定点,到申报材料、考察项目、签订协议,再到监督工程质量进度,检查竣工项目,直至捐赠人验收剪彩和建成项目的后期管理使用,收到良好效果。如2001年,应善良福利基金会的项目全部如期完工,并全都通过质量验收。捐赠人表示满意,特意将当年捐赠河北的项目由6个增加到8个,使河北成为该基金会一次捐赠项目最多的省份。仅2000年以来,该处就直接为贫困地区争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捐资建校项目近60个,使3万多名师生告别了危旧的校舍,教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同期,争取海外同胞捐助贫困学生300余人次。 2002年,为全面反映应善良福利基金会及沈炳麟先生的事迹,该处与保定市侨办联合拍摄了《为善最乐》专题片。该片全面地反映了捐赠人的善举,再现了各级侨办和当地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建校兴教的动人景象。
    
    六、宣传河北,扩大交流
    
    几年来,侨政处会同外宣部门在美国《侨报》刊登《河北》专版200余期,稿件、图片4,000余篇,还在美国华人《锦绣中华》网络上建立了河北网页。通过侨务外宣和对外文化交流渠道推介河北,使海外侨胞、港澳同胞进一步了解了家乡、了解了河北,提高了河北的知名度。近两年分别组织文教宣传代表团出访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结交了一批合作伙伴,促进了本省的对外文化教育交流。去年,为河北省在澳大利亚举办大型图片展选择了合作伙伴,为省政府这一重要外宣活动的成功举办创造了条件。2001年10月,由该处推荐的皮影和剪纸艺人,参加了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中国文化节。2004年春节,又组织河北省民间工艺大师赴美执行慰侨表演任务,都以燕赵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赢得了海外侨胞的欢迎。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争取华侨华人二、三代工作,每年组织开办各种特色的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还参加了2000年、2001年国务院侨办在京举办的“寻根之旅”华裔青少年联欢节活动,华文教育基地张家口市六中的师生也一同进京演出,与各国华裔青少年联欢,彼此留下了美好记忆。
    
    七、爱岗敬业,务实奉献
    
    2000年机构改革后,原侨政处与宣教处职能合并,编制4人。由于人员减半,工作量倍增,几年来,他们克服了人员少,任务重的种种困难,团结协作,以敬业和实干赢得了基层和归侨侨眷的尊重。处长邓超的父亲年近八旬,2001年后,因突发尿毒症做了3次手术,多次下病危通知书,长年卧床。父亲住院期间,为了不影响工作,邓超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夜间陪护,常常是下午下班后直奔医院,早晨从医院直奔单位,从来没有耽误过一天工作。
    
    每年元旦春节,当人们喜迎佳节、万家团聚之际,正是侨政处走访慰问之时。1999年以来,该处走了全省的一百多个县(市、区),看望贫困归侨、侨眷家庭千余户次,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2001年元月初,该处陪同香港应善良福利基金会代表来河北省张家口、保定市老区和贫困山区验收捐建小学、考察新项目期间,突降大雪,天寒地冻,路滑难行。基金会本年度全国项目验收和考察日程已经排定,当时如果中止此次验收和考察,基金会不能再派代表来河北,那就意味着河北将失去本年度接受捐赠项目的机会。对此,为确保基金会代表的安全和验收考察任务的完成,该处与有关市、县研究制定了应急方案,为保证万无一失,冒着严寒踩点探路。在经过被人们称为“鬼门关”的十八盘山路时,他们顶着刺骨的寒风推车、用手扒土垫路,一步一滑,艰难前行,平时半小时的路程,竟然走了数小时。到达目的地后,顾不上用餐,先考察项目。基层同志们对他们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给与了高度评价,赠匾称赞:“人生最贵是精神,拼搏实干暖基层”。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6-10-68327530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