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发挥侨务优势 找准扶贫对策暖民心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 2009年11月25日

  深秋,走进万年县苏桥乡苏桥村,一座座青山环绕着丰收的田野,一条条新修的水泥路直通别致的楼房;田地里蔬菜长势诱人,山坡上橘黄橙香;村部的文化活动站里,年青人在观看农技知识DVD,老人们在悠闲地打牌、下棋……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气象。眼前变化,村里人都说,是江西省委省政府派来的干部给我们带来了新变化;干部们则说,这是江西省外侨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凸显侨务优势,倾力扶助我们发展的结晶。

  上下齐心合力,找准帮扶的切入点

  自2007年定点包扶万年县苏桥乡苏桥村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扶贫办的支持配合下,省外侨办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把帮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办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到贫困村了解民情、考察扶贫项目实施情况、开展送温暖活动;机关各处室和直属各单位齐心协力,在争取劳务派遣、引进项目、捐赠学校等方面,为扶贫工作献计献策、办实事。全办上下齐力,为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力和项目资金支持。包扶工作组进村后,认真了解了村情村况,分析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与村委干部一道制定了扶贫工作计划,与群众同吃住、同学习、同劳动,当群众的贴心人。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工作组首先加强了基层组织软硬件建设,为村支部健全完善了各项制度,选好配强了村两委班子;为村里简单装修了办公室,安装了电话,购买了电脑和液晶电视,添置了办公桌椅;建起了文化活动站,送来了各种科普读物和音像制品,订阅了各种报刊和书籍。为提高干部素质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还专门组织党员干部到南昌市参观、考察了生态经济、绿色产业及旅游业。通过帮扶和外出参观学习,使党员和干部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转变了发展思路,村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空前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积极带头致富,60%以上成为当地致富能手。

  发挥侨务优势,紧抓支援的结合点

  充分发挥外事侨务系统对外联系广、信息灵、渠道宽、朋友多的特点,积极为包扶点引进资金和项目。一方面了解贫困村的现状需求,选择好“帮扶”对象;另一方面了解外商侨企的捐赠意愿,商定好“帮扶”项目。看到湾里小学破败的校舍,雨不遮风,晴不遮阳,省外侨办把这个项目推荐香港著名爱国华侨沈炳麟先生,当眼见孩子们天真的、充满期盼的目光时,很快沈炳麟先生在上海创办的应善良福利基金会同该县签订了捐资协议,捐资13.5万元建了一所有3层高,总共450m2面积的全框架小学教学楼——恩美楼;听见村民反映苏桥中心小学教育设施简陋,教育质量偏差,办领导记在心里,多方联系,争取到外交部的关心和支持。今年初,外交部党校学员社调团一行47人,不辞劳苦地来到了苏桥乡中心小学举行希望工程爱心助学捐赠活动,个人捐款及现场捐献的一批乐器、体育用品、书籍等款物合计2.6万元。客人走出了好远,师生们还在挥手,以质朴的情感表达着感激之情。去年至今,得知该县建设特殊教育学校资金困难后,省侨办高度重视,包村工作组同志夜以继日地整理学校资料,将教学楼建设申报了日本“利民工程”项目,日本驻沪总领馆官员川田勉领事专程考察了这一项目,拟无偿援助建设资金60万元。目前,省外侨办共筹措各类款项100余万元, 新修村组公路3条,计8公里,修桥6座,共32米,新修塘9口,安网管11020米,使全村3110人喝上了清洁安全的自来水,贫困村的行路难、饮水难、看电视难等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为民排忧解难,夯实脱贫的支撑点

  苏桥村下辖12个自然村,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1118元,群众的困难牵动着侨办领导的心,办领导先后26人次赴包点村慰问贫困群众,慰问的款物合计达数万元。2008年1平面月中旬,万年遭遇了自1959年以来最为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性天气,苏桥村有的农作物因冰冻绝收、有的畜禽被冻死…… “冰雪漫天劫,侨办送温情” 。省外侨办及时将争取到的国外华侨1000欧元的捐款和国际红十字会的6万元支助下拨,帮助群众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一笔笔捐款,汇成一股股暖流,温暖着灾区民众的心,也增强了干部群众战胜雪灾,建设美好生活的决心。今年上半年,办领导在检查指导扶贫工作过程中,得知有一些学生家庭非常贫困,面临着失学或辍学,便多次与境外华侨社团组织联系,表达开展爱心活动的想法,立即得到爱国华侨的积极响应,香港同胞文国堂先生与十名优秀的、家庭贫困的女学生结对子,扶助她们直到大学毕业为止。苏桥村地处偏僻、交通落后,群众看病很不方便,为解决村民看病难的问题,今年,省外侨办又在苏桥村开展了“侨爱工程——送温暖医疗队”活动。组织了由20多名医生及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队,赴苏桥村开展义诊活动,为当地群众送医、送药,累计诊治病人300多人,赠送医疗器械、药品等价值近2万元,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拓展扶贫方式,探索发展的新亮点

  “扶贫先扶智”,要使农民富裕起来,单靠捐赠帮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提高其整体素质,增强科技致富和自主创业能力,变“输血”为“造血”, 使扶贫从“填肚子”转到“治根子”。针对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陈旧的现状,包村工作组采取举办科普知识讲座、举办当地致富能手座谈会和组织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座谈会等形式面向市场对农民进行文化知识、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等的培训。为拓宽农民的眼界,使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山门,还在当地开展了劳务外派工作,目前共选派了6名优秀的青年赴日本进行为期3年的农业研修,不但学习了最新的农业技术,每年还有7万元的收入。为尽快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状况,省外侨办每年挤出资金对有脱贫项目和劳动能力的农户,从技术、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如对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贫困侨户送化肥、送农药,选送有文化的种养能手免费到上海学习种养技术等,鼓励群众发展多种经营,种果树、吊爪,养鱼,养猪,跑运输和开干杂店等。今年上半年,了解到国侨办引进的“澳洲南德温良种肉牛”养殖已成为我省吉安、吉水两县农村发家致富的项目时,办领导立即带领村干部和养殖户前往考察,帮助村民学习 “南杂”良种肉牛养殖技术,提高养牛发家致富本领。两年多来的的努力,终于收到了明显效果。现在,苏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0元。绝大多数村民已摆脱了贫困,达到了当地中等以上生活水平,部分人生活有了较大改善。(江西省万年县外侨办)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