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上海举办“新侨论坛”共话海派文化传承与发展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 2014年12月22日 10:49

  “上海特有的城市自然环境无疑是上海海派文化的天然沃土。艺术的传承在于模仿经典、探索经典和推出经典。上海城市艺术的成功之道贵于崇尚古今中外的文化潮流,中西兼容与海纳百川是启迪海派艺术的精髓所在。”

  19日召开的“新侨论坛——海派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上海市博物馆副馆长胡江作了上述表述。

  “新侨论坛”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指导,上海市侨界知识分子联谊会主办,以服务上海发展、加强海内外交流为宗旨,依托上海新侨精英力量,围绕科技、教育、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开展交流和研讨。论坛是由上海部分新侨人士发出的倡议,是上海市侨界知识分子创立的一个让新侨人士展示才华、沟通交流并为上海建言献策的平台。

  上海市政府侨办主任徐力在致辞中表示,新侨是侨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也是上海侨界社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创新的新动力,也成为上海发展的生力军之一。此次“新侨论坛”是一次创新尝试,期望其能成为新侨工作的一个新品牌。

  当天,来自上海各个领域的200余位侨界代表人士分别就“从上海的城市环境看海派艺术的创新精髓”、“海派绘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关注淡忘的海派民间文化”等主题进行了分享与探讨。论坛带领、启发大家从海纳百川的文化视角去重新发现上海、认识上海和建设上海。

  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市华侨书画院院长朱鹏高认为,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开埠,中西绘画的碰撞,使得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形成交融。一大批中国画家开始接纳并吸收西方文化的特点,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海派绘画风格。海派绘画在上一世纪初即独占半壁江山,产生了一大批如任伯年、吴昌硕、张大千、吴湖帆、徐悲鸿、林风眠等中国绘画大师,对中国的绘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复旦大学文博系副主任吕静教授指出,海派民间文化深深打上了近代上海社会风格的烙印,展示了上海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品位,讲述着上海历史社会的演变故事,是上海从昨天一步一步走来的历史见证。但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变化剧烈,加之全球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迅猛势头,曾经璀璨亮丽的海派民间艺术,失去了依存的土壤,后继人才匮乏,技艺濒临失传。我们需要唤起民众的关注,集政府、社会和个人之力,重视、保护和传承独树一帜的海派民间文化。 (中国侨网 叶艺勤)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