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首页 > 华教资讯 > 正文

德国侨领讲述华文教育从“小家”到“大家”的拓展

2017年12月20日 16:42    来源:中国侨网

  中国侨网12月20日电 据《欧洲时报》报道,“书同文、语同声、人同心。”自从1990年定居德国法兰克福以来,德国华人华侨联合会主席李阿平对汉字和中文声音始终满怀深情,并希望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

12月19日,德国华人华侨联合会主席李阿平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欧洲时报》/ 特约记者王骏 摄)
12月19日,德国华人华侨联合会主席李阿平接受记者专访。(《欧洲时报》/ 特约记者王骏 摄)

  区别于很多在海外定居的华侨华人家长,“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无法融入当地主流社会,而我更担心的是一个中国面孔的孩子不会说中文,更忘记自己的中国根。”她说。

  为了让孩子有学习中文的语言环境,李阿平和几位家长1995年开始参与筹办华文学校。“当时法兰克福的两所华文学校都以繁体字教学为主,当时我们在教材、师资和经费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问题。教材上都是家长自发到中国来寻找。1997年学校成立之初,我自己都有所怀疑,究竟这样一所学校能否办下去?”

  对比今天华文教育的发展现状,李阿平用了“翻天覆地”几个字来形容。她说:“从生源上来说,当时学习中文的学生以华裔家庭子女为主,现在越来越多老外对中文产生兴趣;华文学校遍地开花;海外教师参加国务院侨办举办的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等。”

  华文教育教学朝着标准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李阿平看来,这个过程既迅速又漫长。“说它迅速是因为学习中文的人数不断增长,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说它漫长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教育教学能力提高需要慢慢来。”

  “今天的华文学校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它仍然面临诸多新挑战,比如学习中文的学生以低龄为主,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逐渐流失。”李阿平认为,这就要求华文学校牢牢打好孩子的中文学习根基。比如,通过文化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通过交友等方式爱上学校。

  从外部环境来看,华文教育也获得了更多当地人的认同。李阿平说:“2009年我们筹备的双语公立幼儿园,资金就是政府提供的支持。”

  李阿平的两个女儿高中毕业后,都有一年在中国学习的经历。如今,李阿平的大女儿在中国工作,为中德文化交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从我自己的孩子,到更多的孩子……我相信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中德家长都会认识到学习中文将使孩子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大竞争力。”(凌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