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四川省侨办主任周敏谦谈“侨心工程”十年

    到今年5月,四川省“侨心工程”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十年来,“侨心工程”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经验,今后有什么打算,带着这些问题,《四川侨报》记者近日在成都采访了四川省侨办主任周敏谦。
    
    记者:十年前,也就是1994年5月,四川省侨办、侨联发起并开始实施“侨心工程”,请介绍一下当时发起并实施“侨心工程”的背景。
    
    周主任:1994年5月,省侨办单独设置不久,各项工作都处在探索和打基础的阶段。当时,国家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省侨办、侨联针对四川地处祖国内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丘陵地区和山区的贫困县经济发展滞后,农村教育欠账太多,许多乡村学校条件差、危房多,急需扶持的情况,根据侨务工作的特点,充分发挥侨务优势,为实施科教兴国服务,为改变四川贫困地区乡村学校的落后面貌作贡献,提出了争取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捐资助学的计划。此项计划于1995年正式定名为“侨心工程”。意在弘扬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扶危济困、兴学育才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传统,鼓励他们为四川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奉献爱心。
    
    记者:请介绍一下“侨心工程”实施十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周主任:“侨心工程”的实施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特别是得到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他们慷慨解囊,奉献爱心。截止目前,仅省侨办、侨联直接接受海外捐资近8000万元人民币,新建和在建侨心学校262所,建立奖(助)学基金会21个。扶持大、中、小学在校特困学生和品学兼优的学生8900名、建立侨心书库5个。另外,还资助了一批教学设备。从2000年开始,“侨心工程”不仅接受海外捐资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教育,现已延伸至帮助部分贫困地区兴建乡镇医院,兴建农村“便民侨”以及开展冬赈、救灾和救济农村特困户等活动。2003年还开展孤儿助养计划,资助在川的孤儿学习和生活,到目前为止,已助养孤儿483名,资助金额241500元。衣服3480件,价值174000元。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与香港福慧慈善基金会、香港应善良福利基金会、香港中国星火基金会、法国华侨教育基金会、美国欣欣教育基金会、美国唐仲英基金会、新加坡李氏基金会等20余家慈善机构和一批热心公益事业的重点捐资者建立了稳定的联系,开展了有效的合作。
    
    “侨心工程”实施十年来,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主要有8个方面:一是省侨办、侨联和有关地方政府重视。省侨办、侨联领导亲自抓,尤其是前任老领导做了大量工作,有关处专门承办。要求受赠的县要成立由县长牵头,侨务、教育等有关部门和乡镇政府组成的建校领导小组。形成有效的领导、协调和监管机制;二是对海外捐资实行专户管理,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专款专用,确保每一笔捐资真正用在建校兴学上。三是在充分尊重捐赠人意愿的前提下,注意精心选择建校地点,认真、准确、高效地做好捐赠项目推荐工作。四是由省侨办与捐赠者和受益县政府分别签订协议,按协议条款要求确保捐款使用合理、工程质量符合要求、项目如期竣工;五是建校用地由受益地区无偿提供,尽量减免各种税、费,当地政府匹配相应的资金,并通过宣传,激励当地各界支持侨心学校的建设,如组织群众义务参加建校劳动,鼓励施工队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薄利经营等,省侨办及时向捐赠者通报建校进展情况;六是学校建成后县教育局为之选派优秀校长和配置较强的师资力量,并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学校每学期要向捐赠人汇报教学情况;七是为弘扬扶贫兴学的义举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学校一般设“爱心堂”陈列捐赠人事迹,省侨办为捐赠人树立功德碑并邀请来川参加学校落成典礼,根据不同情况,或聘为该校名誉校长,或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八是宣传海外捐资者的动人事迹和侨心学校的发展,以鼓励更多的捐资者来川参加“侨心工程”的建设。
    
    记者:“侨心工程”实施十年来,硕果累累。请谈一下今后开展“侨心工程”的打算。
    
    周主任:“侨心工程”是四川省侨办、侨联在过去十年间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也是侨务工作一项具有开拓意义的工作,具有鲜明的侨的特色,充分发挥了侨务部门的特点和优势,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社会各界和海外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为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做好侨务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侨心工程”凝聚了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以及全省侨务系统广大干部,归侨、侨眷,有关协作部门和单位的智慧、心血和爱心。最近省委书记张学忠同志专门题词“侨心工程,育才兴川”。今后,我们要按照张书记题词精神,继承和发扬好的传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侨务方针、政策,积极发挥侨务工作的优势,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继续把“侨心工程”这个品牌做大做强,为改变四川贫困地区教育、卫生落后面貌多做实事。同时要进一步拓宽对外交流合作的渠道,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为我省侨务工作再上新的台阶,为促进四川发展新跨越和全面实现小康做出新的贡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