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习俗相近 旅外琼籍侨胞形成独具特色“海南村”

2007年05月28日

  相似的习俗、相同的语言、相近的地缘关系,使得早期旅居海外的海南籍侨胞总是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一些独具海南文化特色的“海南村”,至今仍存在于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这些“海南村”的共同特点:一是居民多讲海南话;二是保留诸如海南鸡饭、海南咖啡等饮食文化;三是建立海南会馆等乡团组织;四是设立华文学校和文化剧团;五是祭祀妈祖、关公、兄弟公和水尾娘娘等诸神。

  马来西亚雪兰莪巴生“海南村”建立于1910年,村里共有整百户人家,大部分是早期由海南岛迁移至此,全盛时期人口达2000多人。村内大人、小孩都懂讲海南话。村内建有一间间长屋,通常一间长屋可住上10多户人家。1916年,海南会馆正式建立,同年,村里还协力合办了务德华文小学。1920年前后,村民们发起组织琼侨雅乐剧社(后改名为爱群剧社),其成立的琼剧班更是享誉新马泰,当年也出了两名红透半边天的名伶郑白雪和傅红梅。

  马来西亚甘马仕阿益仁耐“海南村”居民的祖先也是100年前从海南岛移民到该地的,他们早期以伐木为生,后来栽种胡椒和橡胶,如今,村民大多数以务农为主。1948年,该村人口达到1000多人,50多年后仍有百多户上千人口。村民也操着同一口音的海南方言,村内建有一间海南会馆和一所名为“乐群”的小学,也曾出过两位著名歌星。在马来西亚,像这样的“海南村”共有6处。

  在越南离胡志明市300多公里的建江省,有个村庄叫云中村,也被称为“海南村”。上世纪30年代,为避战乱,一批海南人漂洋过海,来到这里落地生根。他们靠种田、种咖啡、胡椒和腰果等热带作物以及出海捕鱼为生,并与当地妇女结婚组成家庭,繁衍生子。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现在该村已发展到100多户、近千人之众。村中一位老伯对来访的海南侨联代表团说:“世上唯有乡音亲,我们村内人都爱讲家乡话,一代传一代,连移民到村内的几家高棉人也会讲海南话哩。”当地建造的海南会馆是一座庙宇式的建筑,大门楣上写着“海南会馆”四个大字,两旁楹联是“本读麟经传大义,头称虎将建奇勋”。院子对面一座殿宇的神龛内供奉着关帝的神像。会馆旁边两排米黄色的平房,便是1997年兴建的一所华文学校,名叫中德学校。

  与越南南部迪石市隔海相望的富国岛上也有近万名海南籍华人,岛内也有“海南村”、海南会馆与一所能容纳200多名学生的孔子学校。(人民日报海外版)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