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履行职责创新方法 积极做好基层侨务工作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 2009年12月18日

  黄浦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常住居民60余万,暂住人口12万,常住人口中有归侨近1100人;侨眷5万余人;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约7万人,分布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对集中于美、澳、日和港澳等发达地区。

  黄浦区地处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楼宇经济发达,市场要素齐全,有86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地区总部、300多家侨资企业、约70家留学生企业入驻,集聚了许多从事贸易、房地产、高科技、现代服务业的华侨华人、归国留学生。

  区委、区政府历来重视侨务工作,区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全区各个街道及其所属居委会都配备有侨务干部,部分街道还公开招聘了社区专职侨务社工。通过广泛深入的侨法宣传和侨务行政执法,社会各界对侨务工作知晓度提高,政府各部门依法护侨的意识增强,区域内已经形成知侨、为侨、帮侨、护侨的社会氛围。

  一、创新侨务为经济服务举措协建外滩金融集聚带

  1、在建设外滩金融集聚带的进程中,侨办主动参与、超前介入,集聚和调动海外侨务资金、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引进海外华商金融机构入住;建立金融、证券、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库,推荐、涵养海外华裔高端金融人才;引导华侨华人、留学人员为黄浦金融业的复苏和发展献计出力;协调解决了数名居住在区内的高端金融人才的子女就读;还正在筹备组建外滩地区侨资企业联谊沙龙。

  2、在侨办的努力下,东亚、渣打、荷兰、华侨等侨外资银行积极参加设在黄浦区的上海金融公会。侨办参与筹备举办外滩金融集聚带两岸三地华侨华人金融论坛。会同平安银行、上海银行举行中小侨台资企业融资咨询洽谈会,开展金融宣传、服务进楼宇活动,推出房产快易贷、小额信用贷款和中小企业见保贷等信贷产品,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有20多家企业与银行达成意向,及时解决了侨资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

  3、区政府计划在外滩金融广场树立一个外滩金融集聚带标志性雕塑,侨办通过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将美国华尔街铜牛的设计师——意大利著名雕塑家迪?莫迪卡请到了上海,经过侨办的细致接待,使迪?莫迪卡亲身感受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他愿意为外滩金融广场设计一个新的、年轻的、更有活力的中国牛铜雕,意寓外滩金融集聚带将成为东方的华尔街。目前已初步定稿,世博会开幕前,一座高达3米的“中国牛”铜雕将耸立在福州路外滩滨水区的外滩金融广场,成为外滩的新地标和新景点。

  二、拓展商务楼宇侨务工作新领域突出新华侨华人工作重点

  1、我们适应世情、国情、侨情的变化,基本在区域内实现侨务组织常驻商务楼宇、侨务工作面对海归白领、工作形式趋向网络博客、社区服务惠及职场高管、凝聚侨心依托“人文关爱”。科技京城建立了全市首个商务楼宇侨联分会和“侨之家”,全区6个街道121个居委会建立了128个“侨之家”,都配备专(兼)职侨务社工,使商务楼宇侨务工作组织、人员、经费到位。

  2、每年的侨法宣传月,我们除在面上组织大型社会宣传活动外,注重开展针对商务楼宇华侨华人留学生的侨法宣传咨询。运用大楼商务内网和电子屏幕宣传侨务法规,组织白领理论研读会和MSN群开展侨情研讨,针对海归的需求,举办经济、金融、创业辅导讲座,筹建欧美同学会黄浦分会。

  3、我们通过每季更新的侨情数据库,对侨务资源进行梳理、分类和信息化管理。针对新华侨华人学历高、素质高、兴趣广泛的特点,运用区侨办网页和大楼网站,定期公布侨务信息,提供网上咨询。在南京路、人民广场商务区,街道侨务干部施海燕发起的“海燕博客”,三年来已有3千多位都市白领加入,博客的点击率近200次/天。众多新华侨华人以博客为纽带,自发成立了“都市话剧社”、理论研读会、“爱心公益社”等9个楼宇团体。2008年,成立刚二年、注册会员就达100多人的上海首家白领话剧社—“都市原点”剧社自编自导的话剧《Open Heart 2010》在上海大剧院上演,引起社会关注。海归青年志愿者每天中午和周日上午在地铁站和南京路开展的“左行右立”、“文明指路”活动,成为申城迎世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4、我们定期在商务楼宇开展“以人为本、关爱发展,温馨服务在楼宇”的侨务政策咨询服务,联合长征医院开展“商务楼宇健康沙龙”,推出商务楼宇“流动诊所”、“流动书吧”、“流动戏社”等服务项目,适时组织圣诞舞会、楼宇运动会、“捉友”主题派对等适合新华侨华人留学生口味、满足他们需求、有利企业发展和个人价值体现的活动。同时我们引导留学生企业亚晨科技集团在科技京城等商务楼宇设立集体检、医疗、保健、保险、健身、休闲、交友功能为一体的的商务保健会所,引进社会资源为白领员工提供长期完善的服务,使商务楼宇的为侨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制度化。

  5、我们既讲亲情,更重“政情”、“商情“,鼓励新华侨华人企业家和专业人士回国创业,尊重他们的劳动和社会贡献,为他们的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经侨办推荐60多位侨界人士担任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青联委员,每年提案、建议达20多篇。通过“相约上海,共谋发展”系列经贸活动,日本阪急公司、新加坡佳通集团(外滩三号)都在黄浦注册发展,侨办依托“五侨联席会议”“为侨服务协调小组”、“黄浦区侨(华)商分会”、“中介机构为侨服务联谊会”等机制,每年来为侨资企业排忧解难20余起,对侨企在外省市遇到困难,我们也多次商请国侨办、市侨办给予关心支持。

  三、关注民生,顺应侨心,用情用心营造特色社区侨务

  1、侨办每月专题研究社区侨务工作,探索把社区侨务列入社区总体建设工作规划,建立了街道党政领导挂帅的“社区侨务工作协调委员会”和街道、居委会、专职侨务社工三级干部网络;实行把社区侨务工作经费纳入预算和列为区政府对街道年度考核目标;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的归侨侨眷服务窗口;在社区网站开设“社区侨务”栏目和“侨友之家”设立“侨法宣传角”。

  2、我们把社区侨务的重点落实在关注归侨侨眷的民生,不定期开展无业早期归侨生活状况、代经租侨房落政、早期归侨健康状况调研,在政策上、机制上落实帮侨、利侨的措施。增添侨界人士就医绿色通道、家庭保健医生、留守老人困难帮护等服务,由侨办提供经费,请社区卫生中心为全区162名早期归侨建立就医记录册、每年进行健康体检、保健医生每月至少一次上门提供基本保健、慢性病监测、康复指导等优质卫生服务。侨务干部发扬“走千家门、办群众事”的好传统,勤走访,多联络,夏送清凉、冬送温暖、敬老慰问、帮困扶贫,社区侨务干部通宵排队为海外留学生家庭选定动迁房号、为留守老人住院陪护在海外传为佳话。

  3、倡导双向服务,凸现侨务工作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黄浦侨界世博志愿者分队”、侨界演出团、读书会、书画社、健身队等积极参与社区迎世博活动和上海侨界艺术节”集中展演。通过宣传和保障华侨捐赠人意愿的侨务执法检查,引导更多的海外侨胞参与公益事业的捐助。落实了全美华人协会原会长邹作雄、冯佳琳夫妇将祖传珍贵文物《幽穽雪鴻》书画卷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和《苏州河畔青青草》绿化环保捐赠项目。在南方雨雪和四川地震后,我区侨资企业金光、世茂、上好佳集团等捐赠人民币近2亿元,社区居民孙天申老太捐款22000元,区内侨界人士捐款超100万元,为社会各界起了带头作用。由华侨捐赠的三个教育基金在侨办的运作下,已连续8年奖教助学近百万元,惠及师生1000余人。

   四、乐做小事、不畏难事,廉洁高效干部队伍打造精品侨务

  1、区委、区府领导一贯重视侨务工作,每年都专题研究侨务工作,将侨务工作列入区政府工作目标,区党校、社院举办的干部培训班中,都安排涉侨法律法规的学习考核,所有的涉侨大型活动,区领导都亲莅参加。区领导联系侨商和侨界代表人士、与侨界政协委员和侨商叙谊已形成制度,每人都有一批侨界朋友。

  2、加强对全区侨务干部的培养、选拔,保持相对稳定,保证预算经费。加强学习,着重提高外语能力,适应现代思维和国际惯例,用海外侨胞熟悉的语气和方式,相融交流,开展维权和服务工作。

  3、作为特大型城市中心城区侨办,每年接待数百批华侨华人,我们关心侨胞,真情待人、热情服务,春风化雨。侨商在南非遇害,我们主动联系当地华侨社团帮助处理善后。港商在南京路开饭店,我们协调环保局认可其处理污染的新技术。解放和私改时遗留的代经租侨房已归还大部。办理加分、生育、就读等侨政业务,规范廉洁,受到侨胞一致好评。

  4、侨办作为区政府人数最少的正处级单位,干群团结协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形成“小部门大资源、小权力大协调”,争取领导、协调各方、服务大局、为侨服务的工作机制。“相约黄浦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已成品牌活动;“涉侨媒体看黄浦”活动连续举办了9年,去年还邀请了部分境外华文媒体记者参加,每年有100余篇稿件被《世界日报》、《侨务工作研究》等媒体刊登;首创了区华文教育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开展华文教育基地师资培训和与海外侨校的互访交流;包容双赢、涵养资源,与30多个海外侨团和200多位海外侨界人士建立密切的联系,一批台湾省籍的侨胞也成为侨办的好朋友。

  5、认真履行基层政府主管侨务的职责,整合资源,树立“大侨务”的观念,延伸侨务工作的手臂,倾力促成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形成内外联动、上下联手、资源共享、实事联办、服务互动的工作氛围和态势,推动黄浦区的侨务工作从系统、部门侨务向社会化侨务方向发展。(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