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华人在文莱开枝散叶 溶入社会获认同

2005年11月22日

    
    记者一行在文莱采访,近距离观察生活在这个神秘伊斯兰国家的华人,发现他们以华族特有的方式溶入社会,得到了友族、政府及皇室的认同,平和富足地在此开枝散叶、休养生息。
    
    据中国驻文莱大使杨燕怡女士介绍,中国与文莱的友好交往可以追溯到明朝,大约有五、六百年之久,曾有一位渤泥国苏丹在访华途中病逝南京,就安葬在中国的江南古城。
    
    20世纪90年代建交之后,中文两国交往频繁,中国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吴仪等均曾访问文莱,而文莱苏丹也曾对中国进行过工作访问,双边的经贸、文化交往正在不断加强。
    
    事实上,两国民间始终和平交往,当年下南洋的不少华人,就选择了这个“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宁静平和的岛国创建家园。
    
    如今,文莱大约华人有四、五万人,占总人口的12%到13%,他们大多从事贸易与加工业,生活相当富足。
    
    其中,不少华人与文莱皇室有很好的交往,有些还进入了政界。如当今文莱外交部第二部长林玉成,即是祖籍中国福建的文莱华人。而文莱中国友好协会会长洪瑞泉先生,则庆幸祖先选择了一个和平的第二故乡。
    
    文莱历史上从未出现大规模排华事件,因而华人们得以保持着故土的传统生活方式,并有机会将中华文化传承给后人。
    
    文莱有八间华文学校,记者获邀参观其中最大的中华中学,洪先生就担任其董事长。
    
    据介绍,文莱政府对这所举办了83年的华校相当重视,仅苏丹近年就两次到访该校,一次是2001年微服私访,一次则是应邀参加该校的80周年庆典。
    
    干练的校长许月兰女士介绍说,有3400多名从幼稚园到高中的华族与友族学生,正在这所老牌华校里同堂上课,接受着马来语、英语、华语三语母语教育,其中华语课程每周有八节近六小时,确保学生华文听说读写水准。
    
    记者翻看该校采用的新加坡版华语课本,果然精选了两岸三地,乃至华人世界古今优秀作品。
    
    此外,学校还组织舞狮、功夫、民乐等传承华人文化传统的活动,增加华族学生的族群认同感;近年又新上马全文莱最先进的电脑连网教学系统,提高学生与世界衔接的能力。
    
    如果以“老树新枝”形容中华中学;那么“生生不息”就是文莱华文作家协会的写照。
    
    仅仅有十数位会员的文莱华文作家协会,会员们坚持以华文进行创作,还联合在文莱发行的华文报刊《诗华日报》、《国际时报》、《联合日报》,每月出一期文莱作家作品副刊,更鼓励华文作家出版作品专辑,相当有声有色。
    
    会长孙德安先生介绍说,该协会不久前刚刚与厦门大学联合主办了“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2006年还将承办“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可见文莱华文文学爱好者相当执着。
    
    其实,不但已经落地生根的华人知足地生活在文莱,近年也有不少中国公民前往旅游、务工。文莱皇家航空的从香港起飞的班机,就专门提供了英语、马来语、华语三语服务;记者在文莱数日,每日都遇到新近前往务工的中国人,新的故事正在展开。(中新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6-10-68327530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4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